文章列表1 文章列表101 文章列表201 文章列表301 文章列表401 关键字列表1 关键字列表101 关键字列表201 关键字列表301 关键字列表401 问答列表1 问答列表101 问答列表201 问答列表301 问答列表401
你好!欢迎来到学路资讯,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手机扫码访问

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幼教理论详情

问题与对策:幼小衔接中幼儿心理调整

幼儿园和小学从教育体制上虽同属基础教育,但教育内容和形式、教学要求和方法、 作息制度和生活管理等方面,却存在较大差异。幼儿从幼儿园到小学,标志着一个学习新 阶段的开始,是人生一大转折,幼儿教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的工作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本文试从衔接过程的变化、特点入手,探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对策,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一、幼小衔接过程的变化特点 学前儿童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处于受成人保护、养育的情况,对社会不负任何 责任;而学龄阶段的儿童则以学习为主要活动,学习成为儿童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因此, 幼儿教育后一阶段,要充分提倡两阶段教育特点,使幼儿在过渡期逐渐适应以下变化,顺 利进入小学教育。

 (一)活动形式的变化 幼儿园的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幼儿可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和同伴,每天户外体 育活动一小时,学习也往往采取游戏的方式进行。进入一年级后,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 短,每天上课时间增多,平均每天4~6节课,每节课40分钟。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幼儿园粗浅的自然和社会知识的传授贯穿于幼儿一日活动,教学具有直观性、综合性、 趣味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是在玩中学、学中玩。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 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训练。

(三)师生关系的变化 幼儿教师像父母般地照料幼儿,并参与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活动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 和谐、亲密、融洽的心理气氛。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 注意教学进度、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关心的机会少。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大多 局限在课堂上。 

(四)生活环境的变化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和富有幼儿情趣,设有自然角、玩具柜、图 书架,各类区角活动及体育设施,不仅有丰富的物质环境,而且包括和谐的心理环境,为 幼儿创造了积极、宽松的学习和活动气氛。小学教育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自由角、 玩具柜等,对幼儿缺乏吸引力。 

(五)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教育是保教并重,注重全面发展,对幼儿进行粗浅知识的传授。没有严格的约 束力和规范性,因此,幼儿不会感到厌倦和紧张。小学则实施义务教育,各种知识技能的 传授必须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教育,要达到一定质量 要求。 

二、幼小衔接不当所形成厌学原因浅析

由于以上诸方面的变化,幼小过渡阶段的儿童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容易在开学初期 感到疲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在于 

(1)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学前儿童虽然在感知、思维、注意、记忆、想像等方面都 有一定的发展,但是,他们由于对外界的新异刺激缺乏准备,反应极不稳定,对环境的变 化缺乏适应性,从而导致精神紧张,无所适从。

 (2)自制力差。学前儿童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活动能力有限,不能很好地控制、掌握自 己的行为,做事往往有始无终,缺乏恒心。 

(3)自理能力差。幼儿园的教育强调老师像妈妈一样地关心、爱护幼儿,一些孩子力所 能及的事情也被教师取而代之,而家庭对孩子的娇惯甚至溺爱更是司空见惯,因此,一旦 孩子需要独立面对新的环境时,使他感到束手无策。 

三、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教育对策

把握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一环,我认为要顺利实现 这一过渡,应让幼儿园、学校、家庭三方共同努力,主动适应儿童生活、系统发展的渐变 规律,注重其发展的连续性。

1.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心理过渡。小学教育处在不断改革、前进的动态之中,幼儿园 教师不能只停留在一般性的、固定的基本印象,要加强与小学联系,了解小学教育的特点, 向幼儿进行学做小学生的教育,有计划地向幼儿介绍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领幼儿参观 小学的环境,参观一年级小学生上课,参加小学生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以帮助幼儿认 识入学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较高的要求,了解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和各种行动规则,使之克 服紧张、压抑和焦虑的情绪,帮助幼儿完成入学前的心理过渡,从而树立正确的入学动机 和良好的学习心态。 

2.适当调整大班下学期的作息时间与活动内容,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每节课可延长到 35分钟,培养幼儿对学习的持久性。适当增加智力活动的比重,以开发幼儿的思维能力。 如计算课,在让幼儿了解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上,多进行口算、心算能力的培养,进行 空间思维与抽象思维的训练;语言课应增加看图说话及说话绘图等方面的训练内容,以此 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入学后的看图写话及看图作文等打下基础。 

3.大班后期,应逐渐把握笔姿式、学习习惯的培养作为一项活动,如绘画的握笔方式 与坐姿、幼儿自己名字的书写、看书的方法等;在认识文具之后,可让幼儿准备常用的文 具,养成独立整理文具盒与书包的习惯,也可模仿一年级的排座方法,两人用一张课桌, 以激发幼儿当一名小学生的强烈愿望,增强其积极乐学的情绪,但切忌把小学的教学搬进 幼儿园,把衔接变成幼儿提前上学,那就明显违反过渡期幼儿教育特点。

 4.专家提醒:幼小衔接工作最基本的原则是将之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幼儿园教育的 目的,不仅仅为了幼儿上小学,这只是一个近期目标而已。帮助幼儿为入小学做准备的最 终目的,乃是为其适应终身学习做准备,不应急功近利。这一工作应当贯穿于幼儿园教育 的全过程,不可能只靠大班后期来突击完成。 另外,还可建立跟踪调查档案,进一步完善今后衔接中各方面的工作.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

  • 幼小衔接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怎么理解自我控制能力?
    幼小衔接中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怎么理解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指幼儿个体对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能够自知、自控 的能力。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起来的。幼儿 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后天自然习得,它是以幼儿自 我意识的发展为前提,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实践活动中, 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增强,通过专门的实践锻炼而获得的。
  • 教师培养幼儿记忆力十法 培养幼儿记忆力有什么方法?
    教师培养幼儿记忆力十法 培养幼儿记忆力有什么方法?
    一、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 的兴趣。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识记。幼儿在学习知识中,教 师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幼儿 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
  • 站在孩子的角度启发和引导 有什么作用?
    站在孩子的角度启发和引导 有什么作用?
    一大早,班里的老师就皱着眉头对我说:“这些日子天气干燥,可班里的有些小朋友 就是不爱喝水,道理说了一箩筐,嘴皮子都快磨破了,可就是不管用,班里的出勤率始终 不高,真拿他们没办法。”看着老师们无奈的样子,我想起了我带班时发生的一件事。
  •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 有什么方法?
    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情绪 有什么方法?
    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小情绪,在他们不懂得什么是情绪时,就会无缘无故的发脾气,大喊大叫,甚至遇到问题就会哭闹,面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 幼教心得:全托幼儿的利弊
    幼教心得:全托幼儿的利弊
    1、自理能力强。 在幼儿园中,小朋友穿衣、洗漱、吃饭,中大班的幼儿还要自己 学习整理床铺,用餐后收拾自己的餐具和进行简单的打扫工作,这些 工作在家中很可能是由长辈帮助他们做的,因此全托的幼儿他们的自 理能力很强。
  • 如何在家教孩子英语呢?不花钱用爱的行动
    如何在家教孩子英语呢?不花钱用爱的行动
    1、 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如果家里夫妻俩喜欢英语,而且也会说,不妨每天进行一些生活上简单的英语对话,英语短语经常说出来,让孩子从小感受,而且还能感受到父母的恩爱,家里暖暖的爱。
  • 什么是幼儿上小学准备的核心
    什么是幼儿上小学准备的核心
    幼儿入小学之前应做一些适当的准备,这已是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和幼儿家长的共识,但是,哪些准备是最重要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认识却大相径庭。
  • 幼小衔接|数学幼小衔接究竟怎么做?
    幼小衔接|数学幼小衔接究竟怎么做?
    第一,数学幼小衔接需要结合孩子不同年龄层次来制定学习目标,切记揠苗助长。在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所处年龄阶段的数学能力目标进行针对性数学启蒙训练,清楚知道每个阶段孩子应该重点培养什么数学能力,家长做到心中有数,有了目标方向就不再焦虑了。
  •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我要上小学了
    幼儿园幼小衔接教案:我要上小学了
    进入大班后,我们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幼小衔接活动.孩子们在活 动中逐渐了解了小学与幼儿园的不同。"辩论会"便是其中的一种活动 形式,它对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以及规则 意识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促使每个幼儿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清晰 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在辩论中倾听同伴的观点,接受同伴的观点,最后形成与入小学相关的认知经验。
  • 母乳喂养最好持续到孩子两岁及以上
    母乳喂养最好持续到孩子两岁及以上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母乳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营养学会等专业组织均建议:纯母乳应喂至六个月;随后,坚持“母乳+辅食”的喂养方式,至孩子两岁或更长。有一些研究表示母乳喂养超过6个月的婴儿,肺炎、消化道感染等疾病的发病率会更低。而母乳喂养时间更长的孩子,成年后超重、肥胖、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会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