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缺乏知识与意识的行为。
孩子并不是一开始就什么都懂,他们也会有一个不断尝试错误,最终发现正确行为的过程。比如孩子喜欢爬栏杆,孩子在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刚刚学会走路,腿部稍微有力后,一直到2、3岁左右,总是会对栏杆、窗户等充满了好奇,总想试试可不可以爬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十分危险的。这种时候就需要家长多多注意,及时引导,不断地解释并强化,让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危险的,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行为方式。
2. 缺乏某种技能的行为。
在孩子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抢玩具的现象,孩子看见别的孩子手里拿的玩具,觉得喜欢,就直接伸手去抢。这就是孩子缺乏社交技能的表现,他没有意识到想玩别人的玩具应该先问一下对方小朋友愿不愿意,他只是“看见了、拿过来”,这种行为并不是别人口中的“坏小孩”,他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确地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以及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种时候身为孩子的家长,应该回想一下,自己之前是否有教过孩子如何和别的小朋友相处,如果没有,那就要耐心地教会孩子,告诉他如何礼貌地告诉别人自己想玩一下他的玩具,抢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
3. 发展适应性行为。
由于小孩子生理发展的需要,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家长眼中的不良行为,比如撕纸巾、扯头发、咬人、啃手指等等,但这些都是属于小孩子在身体发育过程中的正常行为,他们自己可能也无法控制,也不懂得控制。可以给孩子准备足够的纸巾以及磨牙棒,让孩子撕个够、啃个够就好了。
4. 因失望和沮丧产生的行为。
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不到缓解时,通常会进行一些破坏或者是消极的行为,来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期望得到家长的注意和抚慰。比如父母承诺了周末一起出去玩却没有做到,孩子就会觉得失望和沮丧,这种时候家长应该向孩子好好解释并为自己出尔反尔的行为道歉,还可以选择另一项孩子喜欢的事物给予满足。但对孩子的承诺最好全力去做到。
上一篇:幼儿美术活动与心理健康
下一篇:异食癖其实是一种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