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可以选择,你会希望孩子成为从音乐培训流水线上诞生的“钢琴演奏者”,还是一个可能平凡、却真正得到过音乐滋养的人?
十月的最后一个周五,作为客座钢琴演奏家出现在悉尼交响乐团韩国首尔演出上的李云迪,在弹奏本该是自己拿手曲目的《肖邦第一协奏曲》时,因记忆错乱出现失误,导致整场演奏被迫中断。
现在,我们是不是要从头考量,孩子真的得从小就学点乐器吗?如果决定让孩子学习钢琴,要如何请老师,怎么入门,家长又应如何引导孩子呢?
把时间向前倒带十五年,十八岁的李云迪在肖邦钢琴比赛上斩获金奖,不仅是最年轻的金奖得主,更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这个并非出生在音乐世家的天才少年和差不多同期成名的朗朗迅速树立起一代“中国琴童”的成功范本,更拨动了一代父母的心弦,哪怕不是出生名门也没关系,只要有天赋、父母严加督促管教,也能有朝一日出人头地。
据统计,在2007年,中国的琴童就超过了三千万。
这股“孩子从小就得学点乐器”之热潮至今未息,反有愈演愈烈之态,将所习门类从初时的钢琴、小提琴,扩大覆盖到了五花八门的各类乐器上,更有“愈高冷便愈珍稀”之势。
家长该如何
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
大翻译家也是大文豪的傅雷先生在谈及儿子傅聪是如何走上音乐道路时,曾如是回忆:尽管傅聪约莫三四岁时,就对古典乐流露出明显的喜爱,做父亲既没有欣喜若狂,也没有急着让他拜师学琴,只是在心里想:“不管他将来学哪一科,能有一个艺术园地耕种,他一辈子受用不尽”。
尽管大家都知道,傅聪后来成了一代音乐名家,然而在父亲傅雷那里,“却始终准备他更弦易辙,按照发展情况而随时改行”。
是傅雷先生不重视艺术教育吗,还是他刻意要忽视、压抑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天赋?
显然都不是,在提及艺术教育,傅雷先生自有他的一套理论:
把人格看做主要,把知识与技术的传授看做次要。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教育重点,应当在伦理与道德方面,不能允许任何一桩生活琐事违反理性和最广义的做人之道;一切都以明辨是非,坚持真理,拥护正义,爱憎分明,守公德,守纪律,诚实不欺,质朴无华,勤劳耐苦为原则。
把艺术教育只当作全面教育的一部分。让孩子学艺术,并不一定要他成为艺术家。
即以音乐教育而论,也决不能仅仅培养音乐一门,正如学画的不能单注意绘画,学雕塑、学戏剧的不能只注意雕塑与戏剧一样,需要以全面的文学艺术修养为基础。
读到这儿,或许我们可以如是总结:在童年以及少年时代,就让孩子接触音乐并进行系统的学习,不仅不是坏事,而且艺术教育越被重视,越说明人们不仅越来越重视个人的艺术修养,更存在着提升艺术修为的强烈需求。但正如傅雷先生所说,即便是面对着一个流露出过人天赋的孩子,也不必怀抱着任何功利的目的,指望他有朝一日成名成家。
学琴最佳年龄为四岁半至五岁
开始学钢琴的最佳年龄是四岁半至五岁。判断孩子适不适合学钢琴,主要是考核孩子的音乐听觉、特别是节奏感,另外,身体不要太瘦弱。
业余学琴用“业余”教法是误区
钢琴教育能否成功首先取决于对钢琴教师的选择,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从初学钢琴开始就应该尽量找一位好的专业教师。90%以上的家长认为业余学琴只需用“业余”教法,初学钢琴或业余习琴找水平一般的教师即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钢琴的初级教学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必须各个方面都同时兼顾到。经验不足的教师由于缺乏对钢琴教学的系统研究,在其教学过程中,学生不可避免会存在某些问题,到了一定阶段再被发现就相当麻烦,尤其是触键方法上的错误,纠正过来是极为困难的。
最突出的问题有几个方面:
手指塌陷。手指第一关节软弱无力,是钢琴学习中的“顽疾”,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触键方法错误。这是非常难以纠正的问题。初学钢琴的第一年就必须掌握正确、规范的触键方法,这是钢琴学习中最重要的基础。
练琴方法错误。练琴方法直接影响到练琴效率,而许多业余教师并没有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练琴方法,导致学生进步缓慢。
教材兼顾“趣味性”及“营养平衡”
钢琴是不可能自学成才的,再好的教材也得有好老师教才能学得规范,“钢琴速成”只能算是一种广告行为。选择教材时,应充分考虑“营养平衡”并尽量兼顾“趣味性”。钢琴教学可分为启蒙、初级、中级和高级四个阶段。各阶段的学习内容通常包括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奏鸣曲、中外乐曲等几大类。
上一篇:如何让宝宝坚持学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