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的人格,是一个持久建构的结果,是一个持久书写的结果,一方面,所有发生的事情不可能消失,另一方面,它始终有改写的可能。一个人后面的生活,永远是用前面形成的人格结构去理解、去应对的,前面的正确与错误,都已经成为生命中不能彻底抹去的一部分。越早期的经验,越成为人格结构中的核心要素,越后面的经验,越难以动摇前面已经形成的结够。
与其他教育观点不同,阿德勒儿童心理学提倡“既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的做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看上去似乎非常不合理的教育主张呢?
现代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问题行为背后的心理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来考虑。
第一个阶段:称赞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儿童表现出顺从,想要听到表扬,热衷扮演“好孩子”的角色,这看上去没有任何问题,但阿德勒儿童心理学认为,这钟表象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陷阱,当一个人的目的始终是“获得表扬”,而其进一步的心理需求就是“在群体中获得特权地位”。如果一直借助“表扬”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结果会变成“如果没人表扬就不干好事”或者“如果没人惩罚就干坏事”。正确的应对办法是,教育者或领导不能只是关注“行为”,还必须看清其“目的”。不应该是做了好事才关注孩子,而是关注他们日常生活的细微言行,与孩子获得共鸣。
第二个阶段:引起关注
好不容易做了“好事”却没有获得表扬,也没能在群体中取得特权地位,儿童就会想,“得不到表扬也没关系,反正我要与众不同”。在这个阶段,儿童的心理需求已经不是想要获得表扬,而是考虑如何引起别人的关注。如果不能成为“好孩子”而变得特别,就做一个“坏孩子”来达到博取关注。消极的孩子则表现出学习能力低下、丢三落四、爱哭等行为,通过扮演弱者来换来关注和特别的地位。积极的孩子会恶作剧、捣乱、破坏规则,可能触犯了老师,但也有可能让其他孩子觉得自己是个“英雄”。
前两个阶段的问题孩子教育重点,是通过足够尊重的方式来告诉孩子,其本身就很有价值,并不需要非常特别,就可以逐渐帮助孩子纠正问题行为。因为到第三个阶段之后的情况会变的比较麻烦。
上一篇:导致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下一篇:智力低下儿童的8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