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名非京籍人士而言,必须适应北京“有条件”的生存方式——买房得有条件,买车摇号得有条件,连自己拼搏多年、花光所有积蓄买下的房子,也只能叫暂住地。房子可以不买,租着住;车子可以不开,挤公交。但孩子能不上学吗?今年北京的幼升小(幼儿园升小学)对于京籍孩子家长来说,是一场战争,而对于非京籍孩子家长来说,却是一场灾难。
有人自然不服——北京就应该是优先北京籍的孩子。这种观点不在少数,但是政治很不正确。对非京籍夫妻在北京购买了房子,依法纳税,交了社保,孩子也出生在北京,读了幼儿园,在北京上小学难道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吗?不讲理也没关系,国务院两年前就发出通知要求,今后出台有关就业、义务教育、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不再与户口性质挂钩。在这个口径之下,就应该无“优先”之说。
也会有人辩解,北京的情况的确特殊,优质教育资源人多粥少,但政府这些年一直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此话不虚,比如2014年就采取了诸多创新性措施,包括全市电子信息采集、坚持免试就近入学、取消共建生等等,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平性得到彰显。但是这个公平是对于京籍学生而言的,对于那些非京籍孩子而言,却是门槛更高了,条件更严苛了。
北京对于非京籍孩子入学的限制是逐年严格的,自从2012年开始实施“五证”政策,就让很多非京籍的孩子失去在北京上学的机会,只能回老家成为留守儿童。而今年在“五证”的基础上,更添加了很多额外细则。而达到这些条件,成为部分家长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规定,所有在北京上学的孩子都要坚持免试、就近的原则。照此理解,只要在此居住(一般时限是半年以上),就应该可以上学。但一些区县规定,非京籍孩子的父母,必须同时满足在本区工作和居住两个条件才合格。那在一个区居住,到另一个区上班的父母就被排除在外了。有的区县更严格,必须是父母双方在本区工作和居住,这几乎不近人情。
对于居住的标准也不统一,是在本区居住半年,还是在北京市居住半年?一些区县要求,暂住证的日期是在今年3月份之前。如有此要求是否应该提前告知,而不是在5月份之后才出台此政策?4月份才搬家的孩子,因此就不能上学了?更何况验证居住时限的办法有很多种,比如租房合同,比如社保缴纳。
凡此种种,都无不体现出“北京不欢迎你”的姿态。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无论京籍还是非京籍,都能感受到超载的人口带来的压力,也能体谅政府管理者的不易。采取“控制”的策略也难以指责太多。但是到2011年,北京市小学入学的9.5万新生中,非京籍学生比例就已经占了47.6%,也就是说,一项政策要影响一半人的利益,是否应该更考虑得更周全?可比较的是上海,非上海籍的孩子上学,只需要户口本和居住证。上海的压力不比北京小。
我们认为,作为首善之区,北京出台的相关政策都将被其他城市所效仿,比如汽车限行、摇号政策,房地产限购政策,都是北京首创,后被广而效仿。而教育问题是全体国民关注的领域,如果北京在此领域有创新性的政策,必将带来示范性效应,体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但如果效果相反,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同样会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