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灵心理是由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认为幼儿期的孩子,特别是三四岁的孩子普遍存在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泛灵心理。
泛灵心理,就是这个时期的孩子把所有的事物都视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东西的一种心理倾向。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有一个时期宝宝会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有生命、有思想感情和活动能力的。因此,我们常看到这个时期的孩子与枕头“谈心”,与布娃娃、布熊 等玩偶“讲话”……
简单概述一下,就是说万物皆有生命,万物皆可“拟人化”。
那么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泛灵观念的范围会逐渐缩小。4~6岁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活的东西,常把玩具当作活的伙伴,与它们游戏、交谈;6~8岁儿童把有生命的范围限制在能活动的事物;8岁以后开始把有生命的范围限于自己能活动的东西;更晚些时候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期的儿童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缺乏必要的知识,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一无所知,所以思维常是泛灵论的。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这样的情况,自己的孩子总是会朝着一些小花、小草说话,而且孩子说得津津有味,仿佛那些东西真的是有生命的一样。有的父母遇到这种情况之后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很有意思,充满了童真童趣。
而有的父母则会担心孩子是否有病,觉得孩子患了臆想症。其实,对于2~4岁的孩子而言,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了。用心理学家的话来说,这种现象说明孩子产生了泛灵心理,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拥有这种心理。做父母的不要对这种事情大惊小怪的,父母要正确的运用这种心理,它能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一般来说,几乎每个成长中的儿童都会有泛灵心理。随着孩子年龄的不断增长,他们会慢慢地意识到,世间的很多事物其实是没有生命的。慢慢地,他们的泛灵心理会逐渐缩小到动植物身上,他们只觉得动植物才是和人一样有生命、有意识的。
其实,孩子有泛灵心理也是一件好事。父母可以积极地运用孩子的这一心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
用拟人化的手法给孩子解释世间万物
对于2~4岁的孩子而言,他们的心里总是有很多小问号。这些孩子的好奇心很重,他们总是会问父母一些简单又很难解释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父母看来是令人哭笑不得的,但是在孩子的眼里,这些问题却是使他们疑惑不已的事物。
当有些问题父母不能用科学的视角向孩子解释时,父母可以尝试利用孩子的泛灵心理,用泛灵论的观点给孩子解释他们的疑问。运用孩子的泛灵心理,父母能够运用拟人化的方式向孩子解释各种问题,有助于丰富孩子对世界的认知。
上一篇:“结对子”缓解孩子孤独感
下一篇:修剪宝宝心中嫉妒的“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