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选择的潮汐变迁:90年代大学生出国,00年代大学生进外企,10年代大学生进互联网和金融公司,20年代大学生考公考编。
中国改革开放历经四十年,社会各个领域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早于改革开放恢复的高考,也历经了数次重要变革。人数上从最初的精英教育,转变为普通大众教育;就业形式从非自由的国家包分配制度,到完全自由的自主择业。高等教育一方面引领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发展阶段的制约,直至近年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下,过去存在于高速增长光芒掩盖之下的问题,才渐渐浮出水面。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化,是典型的“用脚投票”,反映出当下社会中主流思潮的变化。985名校生作为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其选择方向更加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年来越来越多名校生选择进入体制内,几乎成为每年热门新闻的必备材料,人们在看完网上各种公示名单后,都会不禁发出各种各样的感叹,最终始终能总结成为三个字:太卷了。
其实很多人不清楚,编制在数年前,是一条985名校生看不上的出路,一般都会作为最后的备选。尤其是近几年大热的选调生,放在大约10年前,基本上很难招到一流名校毕业生,更别提硕士乃至博士。
大三课程一结束,小赵也没有找工作的打算,买了教辅资料后,一头扎进了选调生资格考试。对他来说,之前在互联网大厂的实习经验已经“深刻”体会了资本家无情的压榨和剥削,此刻他最需要的是毕业考回老家机关单位。
小赵从小的梦想和很多孩子一样,是当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不同的是,很多人在一轮轮选拔性考试中都被淘汰,转而追寻其他更现实的梦想。而小赵从小到大都是一名学霸,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一路顺利考上了北京某985高校就读工科专业。
随着上大学接触大量信息后,小赵开始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原来自己就读的材料科学是一个“天坑”专业,距离此前的梦想差距十万八千里。而且上大学后,小赵以往那些学习方法和技巧也不再管用,在班级上的排名始终只处在中下游水平,保研肯定无望。
小赵凭借学校的金字招牌,在互联网大厂找了份运营的实习工作,不过很快他就受不了这种节奏,在实习期结束后也没有继续留下来,虽然组长对他的个人能力还是抱有肯定的态度。“互联网这种工作太卷了,尤其是经历大量裁员之后,实习生都要顶大量的工作压力,简直像正式工一样用,这样的工作太没有生活了。”小赵是这样评价。“而且就现在互联网行业的情况来说,前景不太明朗,说不定进去几年被裁员了,到时候自己专业也废了,里面学的所谓半吊子运营技术感觉也没啥实际用处,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剧。”
小赵在在这段短暂的实习工作经历中,逐渐能够体会父母经常说的两件事:
一, 工作一定要稳定;
二, 一定要有一门手艺。
就手艺这件事,小赵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信心不足,而且材料行业目前的前景比互联网还要“悲催”,感觉还不如去捞一把快钱。于是,小赵把目光投向了体制内工作。
据学校老师宣传,小赵所在高校有定向选调生资格,可以直接避开绝大多数考生,应届就能一步到位。而且选调生在未来考核、任用、升迁上都有诸多优势,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小赵刚开始比较轻视,觉得凭借自己过去的考试能力和技巧,虽然应付大学课程吃力,但应付这类型的考试应该是绰绰有余。但当小赵发现所在学校很多同学早早就开始准备考试时候,小赵才意识到,原来这条出路,是现在大家真正的首选。所以小赵也急忙开启“高三模式”,利用考前一年时间准备,争取一考上岸。
(图为2022南京选调生录用名单 ,清一色985重点高校毕业生 )
梓涵和小赵不一样,她很早时候就已经听父母谈起过体制内工作,在父母的教育下,高中时候的梓涵订立考大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将来好就业。
梓涵的学习成绩优异,但算不上最顶尖,在火箭班里也只能排中等水平,与本省最顶级的985基本无缘。为此父母也试着给梓涵报过一些辅导班,中途成绩有过一些起伏,但最终来看效果并不是很大。高考成绩出来后,梓涵发挥比较稳定,既没有惊喜,也没有出现重大失误,但在选学校方面却在犯难。
按照家长的预想,原本不希望女儿跑太远的地方去上学,但是面对现在的就业形势,必须做好多重准备。梓涵家这边的人都不喜欢出省读书,这导致一些中西部地区985在本省的录取分数线还不如省内的一些211高校。梓涵的父母在充分了解到相关政策后,为梓涵的将来作出了重要规划。
他们按照政府发布本省定向选调生的高校名单,选择了省外的一所985高校。其实名单上也有其他本省的院校,但梓涵的爸爸认为,虽然双一流取代了985的说法,但在过去一些年考试当中,媒体经常爆出来的新闻都表明,原985院校在选调生考试中更有优势。而且,就算梓涵不能走选调生的道路,凭借着学校的硬实力,至少可以继续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的考试,怎么看来选择面都会更广。而且按照女儿的分数,如果只为了走选调生这条路选择省内那些学校,实在太亏了。
梓涵爸爸的思路同样也得到了同事们的部分认可,他们都觉得目前这种经济形势下,进入体制内拿到编制,才是最有保障的。他们这代人经历过改革开放,经历了全国下岗潮,见证了很多历史性的时刻。他们中的许多人因为早年正确的投资选择陡然而富,因此才更加笃定一个道理:选择比能力更重要。
前不久网络上开始流传一篇题为《“失败者”挤满县城自习室》文章,大意讲的是一些高考失利的学生在自习室备考研究生和公务员。这样的场景放在十年前绝不新鲜:一些二本向来以考研率为荣,在大学入学开始就在学生中树立考研的概念,有些学校甚至组织晚自习和早操来强迫学生复习。网络上大名鼎鼎的考研大户曲阜师范大学,就是那个年代典型的代表。
除了考研,很多二本学生也喜欢考公和考教师资格证,因为那时在竞争就业岗位时,大企业往往更青睐那些名校出身的学生,就业歧视甚至到了本科出身必须名校的程度,经常会有北大清华的硕士因为本科学校出身二本而遭到HR嘲笑的新闻。现如今,这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
小谭硕士毕业于一所985院校,一毕业就加入了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疫情期间小谭所在公司频发暴力裁员事件公司人心惶惶。起初小谭还觉得自己“出身名门”,裁员不会轮到自己头上,可当HR让他一周之内收拾东西走人后,小谭才隐约明白一个道理:原来学历也没那么值钱。
裁员后的小谭投递很多简历,但都卡在流程中,互联网的寒冬彻底击垮了小谭继续留在上海的信心。他想趁着自己刚30岁,回老家考公上岸过安稳日子算了。
小谭起初心里盘算的很好,自己是本硕985,各种证书拿到手软,从小接受做题训练无数,又有在大城市工作的背景,回到老家简直对当地是“降维打击”。在匆忙复习之后,小谭信心满满地踏上了四月的事业单位考编之旅。没有任何意外,小谭只考了六十几分,连入围的门都没摸到,而入围的名单中最低分都在80以上,这让小谭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刺激。
有了事业编制考试失利的教训,小谭开始购买教辅材料听课刷题,不过在复习过程中小谭发现,自己已经找不回当年上高中那种复习的拼劲,在家只想摸鱼。想到前一次考试惨败的教训,小谭经过考察后,果断选择了家附近的一间自习室。
和新闻中说的自习室不同,小谭所在的自习室里可以说是“卧虎藏龙”,这里既有上班族夜晚过来备考各种资格证,也有短期突击复习学校考试的学生。但办月卡最主要的群体,还是考研和考公群体。
小谭在一次和店长交流中了解到,来这里复习考研的学生,基本上也都是211起步,他们无非是想进更好的学校提升学历后,将来能在选调生中考取更好的位置。而来考公的群体又分为两派,一派是应届生群体,他们从来不找工作,在用尽应届生身份之前拼命复习考选调生,身份过后转向普通考公大军。另一批人是有过工作经历的往届生,但因为种种原因开始备考公务员、事业单位。小谭从中敏锐地发现了一个共性:他们都是全脱产备考,而且不上岸誓不罢休。
小谭终于明白自己在和什么样的人竞争,在别人日复一日勤学苦练面前,自己从前那些考试技巧根本不值一提。某天晚上9点多,小谭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自习室,却发现几个备战选调生的孩子还在奋力刷题,他突然有点迷茫了。
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大学共培养了8239万毕业生,这个数量比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人口还要多。大学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比西方国家快了几十年,但与此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却没有实现升级。过去大量应届生分布的产业,因为经济周期及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已经无力吸纳更多优秀人才,并且有下降并减少现有人员的趋势。而新兴产业的青黄不接,也只能吸纳最顶级的技术人才,无法做到大面积提供就业岗位。我们看到芯片行业极缺技术人才,甚至有之前学相关专业转行的人都会被猎头想办法联系到挖回去;但同时大量的应届生却在求职路上屡屡碰壁,最终只能选择编制求安稳。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职业规划等方面,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一方面人们期待靠学历提升来获得更多社会资源,但另一方面企业在用工时却发现“学历≠能力”,这种双方认知上的撕裂也进一步加深了就业难度。
总体来看,我国应届生的数量将会持续高位运行,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学历通胀”逐渐将会成为全社会常态。 博士抢硕士工作,硕士抢学士工作,学士只能抢大专工作,短期内不会得到扭转,考公热将会持续长期存在。但是,任何系统都无法超负荷承载,一旦达到某个极限后必然会引发连锁反应,江浙沪地区公职人员降薪也只是序曲。未来编制是否还是安稳的铁饭碗,甚至编制本身会存在多久,没人能给出确切的答案。
90年代大学生出国,00年代大学生进外企,10年代大学生进互联网和金融公司,20年代大学生考公考编。伟人曾说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中国的青年运动有很好的革命传统,这个传统就是“永久奋斗”。不管立足于任何时代,努力奋斗,提升自己的硬实力,或许才是永远的“金饭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