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很多做产品的同学在自己的职业规划里都有一条,那就是计划未来去大厂系统化提升自己。
注意,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厂,一个是系统化。
但我想说的是,去大厂并不是产品经理的唯一出路。
这篇文章首发在我们星球专栏里,每周我都会在星球分享一些独家发布的内容,主题全部围绕产品经理的学习和个人成长。
言归正传。
作为一个在创业公司和大厂都工作过的产品经理,我对于这两类公司都有比较直观的感受。
那么,如何在中小型公司实现个人成长并拿到结果?今天我给大家介绍几个方法。
首先,大厂是一把双刃剑,好的是公司背书以及对你职业履历的加成。
另外,参与到大型项目中并体验到大型组织的协作过程,当然也能结识一群比较优秀的同事。
但是,体系化并不是大厂的标配。绝大多数大厂都是山头模式,根据业务划分成不同的山头,每个山头都有自己的部门。
所以,可以把大厂理解成很多个中小型团队构成的大型组织。
虽然在企业文化和业务上有一致性,但内部的工作方法和团队氛围其实是各不一样的。
也就是说,如果你想体验到系统化的学习和提升,前提是加入一个好的大厂团队。
与其说想去大厂,更准确说应该是去大厂中一个相对优秀且符合自身特色的团队。
其次,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去大厂的机会,毕竟僧多粥少,还是有绝大多数人在中小型公司的岗位上奋斗。
那么,对于这些没能进大厂享受到更多资源的同学来说,如何提升自己呢?
这里说几个方法,供参考。
第一,一定要尽早明确自己的职业优势领域。
所谓职业优势领域,就是你对自己所处哪个行业、哪个领域、什么产品方向进行准确定位,然后以此为目标开始强化自己。
比如,零售电商行业、医药领域、中台产品方向,这就是一个比较精确的职业领域。
为此,围绕这个领域需要学习很多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但不限于行业知识、专业技能、积累项目经验等。
未来的产品经理一定是复合型人才,行业背景加专业技能的模式会越来越成为高竞争力配置。
例如,医疗行业经验加中台产品专业,这就是一个非常有竞争力的职业匹配。
我经常和一些产品经理交流,每次我都会问他们的优势领域是什么,但绝大多数人都不能给出准确的回答。
很多人都认为爱一行干一行,但我认为,现实中的绝大多数都是先干一行,然后爱上这一行。
寻找爱好的过程是需要成本的,除非你有资本多试错,否则尽快在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的优势才是出路。
第二,一定要注重实践过程中自身的成长和收获。
我发现很多人在工作中都是任务导向,领导安排什么,自己就做什么,做完了也不复盘,其实这不是一个好习惯。
任何一项工作都会涉及到相关知识和技能,学会总结和提炼,对于那些重复性的工作要形成方法。
如果自己已经非常熟练了,要学会教给别人做,然后找机会去做自己不熟悉且有价值的工作。
说白了,得学会自己去争取工作。
但前提是,每一项交给你的任务都能很好地完成。只有你超额完成了工作,你才能在公司里具备主动性。
所谓主动性,就是你能有底气自己去争取甚至挑选工作,大多数人不具备这种条件,因为他们连本职工作都没完成。
说到这,我倒是想起了自己在创业公司的一段经历。
当时我还在做技术,因为对 Android 和 iOS 两个平台的开发比较熟悉,所以我写代码速度通常比较快,而且遇上各种 bug 也都能搞定。
当我很快完成自己的工作后,我就开始去帮助同组的同时排查 bug,逐渐地,我建立了自己的技术影响力。
然后,我在完成自己工作后有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学习产品,这也为我后来转型奠定了基础。
对于一家中小公司来说,一旦你具备了主动性和影响力,那你能获得的资源也是不亚于大厂的。
第三,寻找职场外的实践环境并结识更多同行。
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很多人认为自己工作就是面对公司里的事情和同事,但这样会带来比较大的局限性。
所以,一定要想办法去寻找职场外的实践环境,可以是其他学习小组、可以是额外的信息渠道、可以是一些不同人参与的项目。
总之,需要做课外作业。
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要想办法多认识一些人,积累自己的人脉资产。
我发现一些工作了好几年的同学竟然在行业里都认识不了几个人,人脉圈基本都是自己的同事和前同事。
相信我,随着时间推移,这会成为一种弱势。
未来,你的信息渠道、信息质量都取决于你的人脉圈,这件事一定要趁早。
我们星球其实就是一个学习型人脉圈,我们星球有个同学在这里两年时间,微信好友从 200 多变成了 800 多。
当然,数量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多出来的 600 个业的人脉资源就是种子。只要好好经营,就会开花结果。
把以上三点做好,你就能持续积累自己的个人价值,从而获得更多的成长和机会。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在星球内开设价值个体成长计划的原因,这个神秘计划已经帮助很多同学拿到了结果。
提供环境、方法、导师三要素,让参与的同学有课外作业可做、有新的人脉可去结识、有人能提供专业指导。
还是那句话,如果想实现快速成长,就必须提高单位时间内的实践密度和实践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