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作者:Ray先森,36氪经授权发布。
Ray先森说✎
昨晚,一位读者粉丝给我发来一段话,看了下,第一反应是好长好长。
我把他的话在这里再次摘录一遍,原文如下:
老师你好,我之前加你微信,是因为自己在各大软件平台找工作期间,看到您的文章。
当时很想找你聊聊,因为之前做的是新零售运营岗位。毕业两年多,因为今年疫情,而之前拖欠工资太久,我实在坚持不下了,所以五月中下旬离职了。
想转电商,所以疯狂的找电商相关的实习生、助理的工作。找了半个月的样子,终于找了一家工作,可是今天辞退了我。
我只在那里上了五天班,最终辞退我的原因是因为我不适合,说我没有电商经验,他们也暂时没有时间带人,因为618。
所以自己还挺纠结的,到底是继续找新零售的工作还是继续找电商实习的工作?
我自己讨厌了新零售的工作,因为休假太少了,没有国家法定节假日。
但是他们又觉得我不适合,我就感觉自己否定自己了。
昨晚粗略的扫了一眼,觉得问题还挺多的,也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简单寒暄之后,我打算今天接着这个机会和他说说我的看法。
1.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比一切都重要
简单看了下,上面这段话里本身就有很多矛盾的地方:
没有电商经验被辞退,那之前在新零售运营岗的经验用不上?
纠结于是继续找新零售的工作,还是继续找电商实习的工作?
自己讨厌新零售工作,只是因为休假少没有国家法定节假日?
被人觉得不适合,就开始否定自己,导致自己最终丧失信心?
其实,看完这位读者朋友的话,我自己觉得他最大的问题是:
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一旦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会显得毫无头绪,甚至会打乱自己的节奏,影响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速度。
所以,在这里,我给你的第一个建议是,不如先做一个个人定位。
1. 个人定位
所谓的个人定位,就是指你给自己的职业定位是什么?
如果你的个人定位没有尽早确定,在将来很容易跌跌撞撞走很多弯路,对你的个人职业成长,也是非常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那么如何做好个人定位?
可以先从2 个方面去思考:
① 你最想做什么?
最想做什么,意味着你的爱好趣,能引导你找到你的工作。
比如,你最想做的是电商运营,围绕这个方向,你可以针对性去做调整和学习,以便于自己更好的和这个岗位匹配,这就是以“兴趣型导向”为结果。
② 你能够做什么?
而你能做什么,意味着你可以根据你的能力去找相应的工作,或者根据电商运营这个岗位的职位描述和任职要求,去做能力画像的匹配,这就是以“能力型导向”为结果。
而两种结果都可以作为你个人定位的一个参考。
2. 职业匹配
当你的个人定位成型后,你就可以进行职位匹配。
比如,如果在往后你还是将你的个人定位在电商行业的电商运营岗位,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职位匹配”。
所谓的职业匹配,就是当前你的能力条件和自身素质能否进行综合匹配?
至于怎么知道这些职位的要求?
我建议你去看看各大招聘 APP,对于都会有详细说明和规定,你根据这些要求去对自己的能力进行一个阶段性提升即可。
3. 发展方向
当你的个人定位和职业匹配甚至入职都完成后,你还需要对自己的发展方向做一个规划,哪怕是中短期的规划,这个规划会让你更加明晰自己的发展路径和方向。
比如还是以上文为例,以电商运营工作为例,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就自己的发展方向做个规划:
① 入职3个月,完成对运营工作的具体梳理
② 工作1年,制定自己的运营工作目标
③ 工作1~3年,成为运营方向的专家,并拥有相应的资源和成功案例
这样一来,你就有一个清晰的发展定位了,而接下来的工作也就更有方向和目标了。
有时候,看清楚一些问题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找到方向。
而找到方向,我建议你从做好职业定位做起。
2.尽可能做好职业规划,不浪费每一步的努力
除了个人定位之外,更延伸一步的是职业规划,虽然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不可捉摸,但实际上它就是你职业发展的一个风向标。
即便外界的风向怎么变,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来走就好。
我一般是从 3 个方向去做职业规划的,你可以结合“2w1h”的方式去尝试:
1. what/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更深度的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如果当你连自己基本职场特性和技能都不清楚的话,又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行业?如何匹配自己的岗位?如何描述自己的价值?如何让自己更清楚的了解做什么规划?
《教父》中说:
“花半秒钟就看透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当我每每想起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常常去思考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在面试中我又该如何给自己的本质去定位?
后来,在不断的摸索和总结中,我在这 4 个方面去做了初步分析和定位:
① 核心技能:我有哪些技能特点是别人所无法替代的?
② 成功案例:我之前做过哪些比较成功的案例和项目?
③ 专业看法:我对所处的行业是否有专业成熟的看法?
④ 自身短板:我有哪些短板是自己暂时需要去改正的?
你可以结合上述 4 个方向去整理自己的能力特征和技能,并一一做盘点和回顾。
2. Why/为什么?
当你全面了解了自己之后,你需要做的是了解你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详细的了解你的生存环境之后,会让你找到一条更合理的生存法则和机制。
这并不是投机取巧或者机会主义式的做法,而是让你在特定环境中找到合适的生态模式,对于一个现阶段并长期处于职场的人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3. How/怎么做?
至于怎么做,不妨可以先了解一下行业本质,能帮你更好的做个人规划。
那么如何去更好的了解你所在的行业?不妨可以从这 4 个方面去做深入的了解:
① 了解市场:不同的公司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了解自己公司或即将进入的这个公司的基本发展情况,是你对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式观察。
② 了解竞品:每个行业甚至各个细分领域都会出现佼佼者或领头羊,这时候你可以对这些典型企业进行研究,通过竞品分析,去了解行业中主要有哪些玩家,每个企业的规模、融资、产品、市场数据等分别是什么。
③ 了解趋势:不要以为趋势是个虚无缥缈的词,其实趋势反映在行业的各个角落里。行业发展趋势包括随着经济、技术、政策的发展,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④ 了解规则:要明确本行业的监管部门有哪些,主要的监管政策、规范有哪些,最近的政策风向如何。
了解自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分析原因,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做。
关注行业,知道行业能让你做什么。
如果你不想再重复无效努力,那么我的建议是先做好自己的个人职业规划,
这是避免用盲目努力感动自己的最佳方式之一。
3.保持勤勉,用一种正确的等待去姿势
除了以上2条专业性比较强的建议之外,我也给你第3条意见,那就是:
保持勤勉,用一种正确的等待去姿势。
看不懂,对不对?先别急,我给你讲个故事。
最近在微博博主“河森堡”讲述了自己的一个工作心得,他说:
我在博物馆给人讲解时就有切身体会,如果一周之内我每天都讲,连续讲两周,我就嘴皮子特别利索,第一句话刚说出口,第三句话在脑中都已经准备好了,说话跟自动步枪似的,一个词汇在脑中往往有若干个同义词备选方案,我一边说前边的,一边在所有措辞方案中选出那个最恰当的说出来,表达的既流畅又精准。
但如果我两个星期不做这种高强度的讲解,我就能清晰地感觉到我的表达能力迟钝了,说话开始颠三倒四,有的词汇在嘴边绕圈,可就是抓不着,嘴在脑子前边,手又在嘴前边,有时候比划半天手势愣是说不出一句完整话,满头是汗。
再好比说,我知道一些职业作家,每天都会写个几百上千字的内容,其实写出来的东西也不错,但不给任何人看,写完之后关闭文件不保存,就上床睡觉了,他们要的就是保持那种写作的感觉,脑内和写作相关的神经回路得多走走电信号,要不容易迟钝。
其实仔细观察,体育、艺术、科研、社交等领域都是这样,那些真正惊艳的成就和突破,往往是在一种良好状态的惯性之上实现的,平时一直保持在80%左右,灵光一闪后撞穿天花板,抵达了110%。
于是人就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所谓进步即是如此。
我举这个例子,是为了告诉你,你现在第一要务是在找到工作之后,抓紧时间去磨合去锻炼,让自己处于一个可以把事情做好的状态,而不是一直在纠结做哪个行业或岗位。
状态到位了,再来考虑怎么把事做好,而怎么保持状态?
那就是日复一日用勤勉的态度去了解你的工作,去深入到细节之中。
就如同作者说的,无论干什么,都先别想着做出成绩来,应该先想着如何让自己处于那种容易做出成绩的状态里并且稳住,指不定哪天灵光一闪或者突然顿悟,人就上去了,成绩就有了。
灵光一闪这种事可遇不可求,等待是唯一的办法。
但那一瞬间真正来临时,也只有持久的勤勉才能真正接得住它,本质来说,
勤勉,其实是一种正确的等待姿势。
就像有些人一直在做一些旁人看来没有任何收益的事情,他们不是在作秀,也不是傻,而是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保持状态,直到有一天,机会从天而降,他有能力有状态去接着这个机会。
而旁观者,则与之失之交臂而已。
写在最后:
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分两步,第一步是让自己处于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第二步才是把事情做好。
而那些找到个人定位和做好职业规划的事情,虽然看起来繁琐无趣,但可以让你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自己的状态,剩下的才是考虑怎么把事情做好。
这句话既是写给你,也是写给我自己。
与你,共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