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红十字会创立“春之生、夏之光、秋之乐、冬之恋”的“三献”宣传品牌,以四季为时间坐标,激活“三献”工作内生动力,围绕缅怀捐献者、动员志愿者、扩大宣传面、人道关怀家属等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社会广泛关注“三献”爱心事业。
,“春之生”,缅怀逝去的生命
,今年清明节前夕,四川省红十字会主办的“春之生·生命的意义——2022年四川省遗体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四川省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举行,追思和感恩那些平凡而高尚的捐献者,感悟生命的重生。纪念墙上3806个名字,代表着3806个生命的离去,也意味着4000余个生命的重生。
,2018年,四川省红十字会筹集300余万元资金,于2020年底建成四川省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让捐献者有了安息之地,捐献者家属有了缅怀纪念、寄托哀思的场所。此后,每年清明节,四川省红十字会都会在此举办“春之生”缅怀纪念活动。
,清明前夕,德阳市的胡女士特意赶来成都,想在纪念园里寻找关于母亲的最后的记忆。走过长长的纪念墙,胡女士找到了母亲王若叶的名字,思念和感动涌上心头。
,2021年11月,92岁高龄的王若叶与世长辞,女儿尊重母亲遗愿,完成遗体捐献,为医学科学事业奉献生命余热。她是四川省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纪念墙上3806个名字中的一个,也是四川省遗体和人体器官(组织)大爱捐献者中的一员。
,对于胡女士姐妹3人来说,母亲留在纪念墙上的名字是最好的慰藉,她在母亲名字的铭牌旁贴了3朵小花,仿佛三姐妹亲昵地依偎着母亲。“纪念园无论是选址还是设计,都很用心。”胡女士说。
,10年前,王若叶女士在新闻上看到了关于遗体捐献的新闻报道,提出自己身后也要将遗体捐赠给医学事业的想法。于是,胡女士陪同母亲,特意从德阳赶到成都,在四川省红十字会完成了捐献登记。“2015年,我父亲去世,已经先一步进行了遗体捐献。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母亲也一直都是热心肠,特别是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她都愿意帮上一把。”胡女士说。
,胡女士自己也通过网络登记了遗体器官捐献意愿。“想到自己可以帮助更多的人,其实心里是幸福的。”
,截至2022年5月31日,四川省累计完成捐献器官1347例、遗体1723例、眼角膜1839例,遗体器官捐献登记志愿者336303人。
,“夏之光”,壮大志愿者队伍
,不久前,40岁的胡伟在成都顺利完成了造血干细胞捐献,为此,他还特意将冰粉店停业一周。“我也为人父,听说对方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想到他父母的心情,特别能感同身受。”胡伟说。
,几年前,市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到绵竹市玉泉社区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胡伟了解后毫不犹豫地登记成为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没想到,去年年底,他就和一名患者成功配型,“听说配型成功的概率比中彩票还低。”胡伟说。
,一开始,胡伟的家人有些担忧,两个孩子还小,他又是家里顶梁柱,万一有什么影响,这个家怎么办?但经过短暂的思虑和耐心的开导,胡伟最终说服家人毅然决定捐献,“只要能帮到人,救回一个人,义不容辞”。
,体检、打动员剂、抽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整个流程进展十分顺利。“简单得很,跟献血一样轻松。”胡伟说,完成捐献后,那些老顾客来店里吃冰粉,都喊他“英雄”,他也自发地成为了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员”。“一个邻居说他也要去登记,我们镇上的一位医生前不久也成功配型了,马上也要捐献。”胡伟高兴地说。
,青年是“三献”工作的中坚力量。四川省红十字会连续多年联合省内高校,开展“夏之光”志愿者夏令营,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倡导红十字精神,传播红十字文化,宣传“三献”知识,动员青年一代积极加入进来。
,去年,四川省造血干细胞捐献实现了历史性新跨越,年度捐献由2020年的66例增至148例,增幅220%,由全国第七位跃居第三位,同期增长量居全国第一。
,截至2022年5月31日,全省累计捐献造血干细胞497例,全省共招募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志愿者123094人。
,“秋之乐、冬之恋”,健全人道关怀机制
,在金色的秋季,四川省红十字会举办“秋之乐”捐献登记宣传活动,深入社区、高校、企业、农村开展宣传;冬季开展“冬之恋”活动,以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及其家属、志愿者共聚一堂的联谊形式,为广大捐献者家属送去人文关怀,让大爱之人感受家一样的温暖。
,宣传动员、报名登记是“三献”工作的“前头”,而做好“后头”工作,即对捐献家庭实施人道慰问、救助,也是“三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2018年起, 四川省红十字会强化人道慰问、救助体系,与器官移植重点医院联合建立人体器官捐献困难家庭救助基金,规模已达到4000余万元;同时,也建立了遗体和眼角膜捐献困难家庭救助和造血干细胞捐献人道慰问机制。每年组织各级红十字会到捐献家庭开展慰问活动,保持与捐献家庭的经常互动,切实帮助协调解决困难。
,春去秋来,四川省红十字会“三献”工作随着季节更迭稳步向前,唱响了“四季之歌”。
,下一篇:爱心救幼狍 民警成“奶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