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眉山瓦屋山雅女湖 李万双 摄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为中小学生有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同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这都为乡村开展研学旅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研学旅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是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多地乡村被研学旅行点亮、激活,“研学+乡村”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并不断总结出新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式和乡村发展模式,“关注乡村”“学在乡村”“长在乡村”“反哺乡村”已经成为多地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的重要共识。
,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在乡村地区开展研学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在乡村发展中增加研学元素和产品,而是要从“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跳出单一的旅游思维,促进研学旅行与乡村在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将中小学研学旅行与四川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融合,与乡村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研学营地和基地,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一是研学旅行带热乡村休闲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四川省召开了全省研学旅行大会,评选出了首批红色教育和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并积极推出四川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发布地方课程教材《可爱的四川》,鼓励各基地(营地)与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基层各村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考虑研学教育功能,提升乡村产业项目的收入,并鼓励将项目体验的收入归村民或村集体所有,助力村民提高收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践中,涌现出了宝山村自然生态研学、战旗村农耕研学、年画村非遗研学、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研学等一系列以乡村研学旅行为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这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还能往研学旅游方向纵深拓展,激发全年龄段的乡村研学旅游市场活力,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提供支撑。
,二是研学旅行带动乡村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确定了全省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单位”。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结合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和节能减排固碳,打造了一批以龙溪——虹口、瓦屋山、唐家河等地为代表的乡村研学基地,配套推出一批农事生产、节气物候、自然课堂、健康养生等科普教程,激发青少年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带动乡村生态建设和生态教育。
,三是研学旅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研学旅行将更多年轻人集聚在乡村,为乡村文化有效传承带来了人气。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传承的最大动力,研学旅行与乡村文化融合,通过展演、手工技艺现场展示和学生即时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作为独特课程资源的功能,就地实现文化传承。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的大千纸坊和大千纸故里研学基地,通过故事化、主题化、科普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研发了《抄捞纸张》《夹江年画》等参与性强的研学课程,开发了以古法造纸为主题的研学旅游线路,既满足了中小学生的文化体验需求,又活化传承了乡村古法造纸文化。
,四是研学旅行推动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公益性、集体性等特征,对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对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的工作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在乡村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中,培养具有研学旅行意识、愿意做好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拓展研学旅行业务的新型人才,对于强化村党组织引领,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四川省多地乡村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同时,采用“基地(营地)+村委会+合作社”等模式,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盘活乡村现有的田地、林木、房屋、办公场所等资源,建成了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增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乡村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学生满意、村级盈利、群众受益”的目标,对于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研学旅行加快乡村共同富裕。长久以来,乡村经营者可能存在品牌意识淡薄、规范性不高等劣势,多数乡村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乡村项目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开发无序、管理混乱、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处于“小散杂”局面。如何打造新型的乡村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发展、规范发展对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通过《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设计规范》等规范指导,依托乡村景区景点、文化活动场所等,将研学旅行活动与区域内其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配套、服务设施与环境优化等措施建设研学旅行基地,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拓展延伸乡村产业链,并借助已有景点、文化的吸引力,争取客源,积极引导乡村由点状分散走向区域集聚发展,营造研学旅行氛围,增加规模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研学旅行引导下,在基地周边配套发展自驾车营地、露营地等乡村旅游、研学旅游项目,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样通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聚化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综上,研学旅行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人才等综合效应,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挖掘乡村资源禀赋、深入发展研学旅行、创新乡村业态,可以跑出乡村振兴发展“加速度”,相信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会更足、基础会更牢、成效会更好。(作者单位: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
,下一篇:防汛备汛首先落实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