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的红碱淖,素有“大漠明珠”的美誉。过去这里一度水域面积萎缩、生态功能受损、物种多样性遭到破坏,如今水域辽阔、景色壮观,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这是陕西省持续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成果之一。
,近年来,陕西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十六字”治水思路,开展水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强化流域治理管理,取得了可喜成效。
,全省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水资源逐步实现高效利用,三秦大地因水而美。
,系统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小时候延河水特别清,随着城市发展,河水被污染,失去了往日的清澈。这几年市政府大力治理延河,河水变清澈了,也没有臭味了,在河边散步很舒服。”在延河边长大的延安市民李丽感慨。
,在延河流域,延安市近年来重点实施“控污、截污、清污、减污、治污”五大工程,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容、污水收集管网延伸、人工湿地建设等项目,系统治理水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围绕全面改善水生态环境,延安市制定了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关于打赢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行动方案、碧水保卫战2020年工作实施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举措等,强化了各部门间的协同配合。
,2020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延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是延安市水污染防治方面第一部地方性法规,为当地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改善河湖生态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放眼全省,越来越多的河湖实现了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特别是河湖长制推行以来,省市县乡村五级3.53万名河湖长履职尽责,2156名河警依法护河,形成了治水合力。
,“携手‘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保护母亲河”专项行动、河道非法采砂专项打击整治行动等相继开展,陕西累计清理整治河湖“四乱”问题5478个,实现了问题动态清零,河湖生态环境整体向好。
,2021年,陕西省111个国家考核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有99个,优于国家考核要求5.6个百分点。
,凝心聚力 深化重点领域节水
,在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校区敏行楼顶,有一座美丽的屋顶花园:小路两旁是紫叶李、毛竹、马尾松等植物,路灯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灌木丛中,不远处还有一家咖啡馆。
,“这座花园不仅有装饰作用,还能节水。”校区金地物业负责人冀武说,“下雨时,雨水一部分被花园植物吸收,其余的流入屋顶水槽,经过水槽中的石子过滤后,顺着水管流进室外草坪里,草坪吸收不掉的水再进入雨水井,最终通过管网流入东西两个人工湖。到了多雨季节,靠收集来的雨水就可以补给两个人工湖。”
,除了利用多种方式回收雨水,西安交通大学综合运用智慧监管、设施改造、合同节水等措施,推动高校节水。在兴庆校区,学生浴室废水处理后可用于冲厕、绿化、洒水除尘等。
,不只是高校节水,陕西省聚焦各个领域,扎实做好节水工作,推动水资源高效利用。
,持续推进高耗水行业执行先进定额标准,严控“高污染、高耗水、高耗能”项目;组织实施宝鸡峡、泾惠渠、交口抽渭、东雷抽黄等4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项目建设,以及20处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改造项目建设;深入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省级节水示范单元创建工作……
,随着一系列举措逐步落地,陕西省节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1年,全省建成199个节水型公共机构、20所节水型高校、160个节水型居民小区、23家节水型企业、5个节水型灌区、202家节水型单位。
,流域统筹 全力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驱车来到红碱淖,色彩变幻的湖面与一望无际的草地、连绵起伏的沙丘,共同构成一幅天然的塞外美景。
,红碱淖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是陕西省立足流域,强化地域、部门间的协同,合力推动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结果。特别是在增加入湖水量方面,陕西省在组织疏浚入湖河道的基础上,协调内蒙古自治区札萨克水库,从2016年开始每年放水补给红碱淖100万立方米。在此基础上,陕西省积极协调建立红碱淖跨省区补水长效机制。
,在全省范围内,陕西省充分发挥流域管理“统”的优势和地市政府“管”的效能,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流域与区域、经济与社会、生产与生态等各个方面,科学合理调度江河水量,一体推进水灾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系统治理。
,陕西省将“江河水量调度管理”纳入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制定了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水资源调度、生态流量(水量)管控等3项考核指标,促进各市区及有关水管单位强化用水管理;编制完成汉江、嘉陵江、北洛河等16条河流水量分配方案,明确了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边界;开展渭河、汉江、嘉陵江、无定河生态流量保障分析,实施黄河、渭河、汉江等流域生态补水和渭河、汉丹江、延河等河流综合治理。
,立足流域,陕西省配合建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与四川、甘肃河长办签署跨省界河湖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明确重要河段禁采区和禁采期,统筹协调水沙平衡,构建水域岸线规范、江河湖库干净的水生态环境修复体系。
,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陕西努力走好水安全有力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水环境有效治理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水生态水环境需求,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一篇:“动态清零”是中国防疫制胜法宝
下一篇:共读原创精品 传播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