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1 文章列表101 文章列表201 文章列表301 文章列表401 关键字列表1 关键字列表101 关键字列表201 关键字列表301 关键字列表401 问答列表1 问答列表101 问答列表201 问答列表301 问答列表401
你好!欢迎来到学路资讯,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手机扫码访问

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职业转型详情

一线访谈:当工厂不再年轻

陕西汉中,一间曾经拥有200名工人的包装厂,如今只剩下30几名工人,她们平均年龄都在40岁以上。包装厂老板的儿子——长远告诉惊蛰研究所,这间当地规模第二大的工厂,已经有10年没有招到40岁以下的工人,“因为壮劳力外出打工,年轻人都去了大城市,只剩下留守的大龄妇女。”

是什么导致年轻人逃离工厂?制造业能否再给年轻人一个进厂打工的理由?当失去了年轻人的工厂变得不再年轻,年轻人逃离的背后,不只是选择的问题。

没有厂妹,只剩厂妈

在陕西汉中千里之外的广东,已经50岁的夏阿姨,每天都会准时走上流水线,在8小时里重复地为眼前的产品包装贴上标签,而这样的工作她已经坚持了10年。

夏阿姨所在的工厂,主要生产一种常见的塑料挂钩,因为工艺上几乎没有技术含量,所以对应聘工人的要求非常低。“当初我问招工要求是什么,人家说有手就行,我来以后发现真的是这样。”据夏阿姨介绍,她所在的产线一般5个人一组,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给已经制作好的产品贴上标签。不过就是这样一件看上去格外简单的工作,也有近2年没有招到足够的工人来填满流水线上的工位。夏阿姨还发现,工厂里的年轻面孔已经越来越少,最后留下来的都是和她年纪相仿的老姐妹们。

“最早的时候有一些偏远地方的年轻女孩来我们这里当‘厂妹’,但是前几年就已经看不到年轻人了。现在光剩下我们这些‘厂妈’了。”夏阿姨说,因为工作简单、收入稳定,一开始还是有不少年轻人愿意进厂做工,但是过了半年到一年之后,很多人就不来了。至于离开的原因,“有的是嫌钱少,有的是觉得工作太枯燥。”

夏阿姨透露,10年前她进厂的时候,基本工资只有1100元,每天8小时之外还可以加班拿到每小时18元的加班费,一个月算下来到手工资最少也有3000元。当时这个薪资水平,比在老家饭店端盘子、洗碗要高得多。“而且那个时候租房也便宜,只需要300到500块就可以租到一个单间,去掉吃喝生活费,一年下来攒个两三万块钱基本没有问题。但是现在的生活压力明显更大一些。”

在过去10年里,夏阿姨的基本工资从1100元涨到2200元,加班费也变成每小时20元,综合下来平均月收入达到了4500元左右。工资虽然比以前多了,但涨幅有限,更现实的是生活成本也上涨了不少。“现在租一个十几平米的单间最少要1300块钱,物价也比以前高了不少,确实没以前好过了。”

为了赚到更多的钱,有不少年轻人会选择进电子厂打工,不仅包吃住,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费一个月到手也有6000元到8000元。但是付出的代价是更频繁地加班,以及牺牲更多的自由。

惊蛰研究所了解到,出于安全和效率的考虑,大多数电子厂会要求工人严禁将手机带到流水线上,而除了中午有半小时可以吃饭休息外,其余的时间基本都要待在流水线上进行重复的工作。对此,长远表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虽然以效率为目标创造出了流水线,但是大多数年轻人很难接受这样枯燥的工作方式,这也是很多年轻人拒绝进厂的首要原因。

夏阿姨称,自己曾将亲戚家的小孩带到广东,但对方进了电子厂不到半年就辞职不干了。“说是厂里面管得太严,上班收手机、上厕所要打报告。本来就是单休,还经常要加班。每个月也能拿到8000多,但是除了在流水线上工作,都没时间花钱。”夏阿姨说,现在能够老老实实打工赚钱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了,“比起赚钱,他们好像更在意享受生活。”

为“尊严”,年轻人逃离进厂

年轻人拒绝进厂打工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也和职业尊严有很大的关系。在改革开放初期,有许多来自内地农村的年轻人前往深圳特区“淘金”,他们涌入服装厂、玩具厂等各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厂,在枯燥的工作岗位和脏乱的工作环境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当时,他们一个月的工资比在老家的父母一年赚得都多,不少人因此为自己“打工仔”、“打工妹”的身份感到骄傲。

但是随着社会舆论环境的变化,“进厂打工”不知从何时开始变成一件不值得炫耀,甚至是有损尊严的事情。在回到老家省会做地产销售之前,阿杰曾经在深圳待了一年,也就是这一年,让他从此拒绝“进厂打工”。

“其实我当时就是单纯奔着赚钱去的,加班什么的,也都能接受。但是他们管理工人的那种方式,会让你感觉到你不是一个人,你只是流水线上的一颗螺丝。”阿杰说,大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工厂都会采用军事化的管理方式,早上到厂里先开早会、喊口号,中午排队去食堂吃饭,车间里面也不允许玩手机、不允许说话聊天,上厕所要先报告,等有人来顶你的位置才能去。“有那么一瞬间我在想,这和坐牢又有什么区别呢?”

阿杰表示,在厂里面除了工作就是休息,每天往来于车间和宿舍,让他感觉到生活单调又乏味。走出工厂,他也感受到整个社会都戴着厚厚的有色滤镜来看待“进厂打工”的年轻人。“在网上经常能看到让别人找个厂打螺丝的梗,虽然这是一句玩笑话,但是当它和你有关的时候,就变得一点也不好笑。”

在深圳打工的一年里,阿杰几乎每个月都能拿到1万元的工资,比许多留在老家的同学都赚得多。但是当他回到老家和亲戚朋友说起自己的工作时,仍然感觉到自己身处职业鄙视链的最底端。“我们村里有留在县城当老师的,有在私企做文员的。不夸张地说,可能我一个月赚得能抵他们三个月,但是一说起我在厂里打工,他们突然都变得很自信,还问我知不知道‘三和大神’。这种感觉很不好受。”

与阿杰的选择有些相似,刚刚工作3年的大壮也曾经在亲戚的建议下试图“进厂打工”,但在短暂体验过电子厂的军事化管理后,他选择成为一名外卖骑手。“其实薪资都挺满意的,但就是感觉很压抑、不自由。”大壮说自己天性散漫,很难做到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重复做一件事情,而当外卖骑手可以见识不同的人和事物,感觉每天都会有新鲜感,这让他对工作本身充满了热情。

甚至在职业尊严方面,大壮感觉到外卖骑手已经是一个被社会舆论所认可,并且带有正面标签的职业。“因为现在经常能看到媒体对外卖骑手的正向报道,所以也让很多人对外卖骑手这个职业有了更积极的态度。而且现在的人素质也更高了,有时候送餐迟了,顾客也不会破口大骂,还会理解你。这种对职业身份的认可,是之前做‘打工仔’感受不到的。”

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当人们讨论年轻人拒绝“进厂打工”的理由时,问题好像都出在工厂身上,但年轻人可以拒绝“进厂”,工厂却连选择的权力也没有。江苏某大型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人力资源总监青云告诉惊蛰研究所,年轻人拒绝进厂的情况5年前就出现了,但企业能做的也很有限。

为了解决用工荒的问题,青云所在的企业增加了招聘渠道,也提高了薪资待遇,但事实是很多人宁愿去送外卖、送快递,也不愿意做技术性工作。青云表示,现在的年轻人,都想拿高工资,又不想出力,还不想被人管理,往往在职业选择上高不成低不就,“但出现这种情况也不完全是年轻人的问题。”

青云说,80后在做职业规划的时候,能够看到自己的每一点付出都会得到回报,特别是在买房这件事上,他们有能力通过努力工作实现买房的梦想,“但现在的年轻人在这件事情上看不到希望。”青云认为,这种没有“梦想”的状态,导致了很多年轻人在面对职业规划时选择“躺平”,只看到眼前的得失,不去努力获得长期的成长。“很多人都会想,努力也没有用,反正也买不起房,现在能赚到钱够自己花就可以了,还考虑什么以后?”

不只是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梦想,最近几年的经济趋势还让许多年轻人做起了不切实际的“白日梦”。在过去的10年间,互联网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由此产生的电商、直播等一系列新业态,创造出了一个个造富神话。当年轻人看这些捷径时,便很难再老老实实地接受实体行业一步一个脚印地缓慢成长。

“举一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些明星和带货主播们,随随便便就能赚到一个普通人几辈子都赚不到的财富,在这种环境下,哪个年轻人不梦想着一夜暴富?”据青云介绍,他们厂曾有技术工人辞职回老家从事电商和直播带货,并且也做出了一些成就,“但是这种成功毕竟是凤毛麟角,失败的仍然是大多数。梦想很丰满,现实总是很骨感。”

*受访者供图

最近一段时间,青云观察到互联网行业随着政策的监管和行业步入成熟期,制造业出现了人才回流的情况,而对于企业来说,要想吸引年轻人的加入仍然需要一个充分的理由。“比如说通过自建员工公寓,直接向员工出租或者在达到一定工作年限后出售产权的方式,帮助年轻人实现‘买房梦’;或者建立规范的企业内部晋升机制,让年轻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上升路径,对未来有奔头;亦或通过打造公司文化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每个人拥有积极的人生和工作态度。”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青云强调,让年轻人回归实体经济不只是企业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一起努力。

表面上看,逃离“进厂”只是年轻人在职业选择上呈现出的群体行为,但正如青云所说,个人的职业目标甚至是人生理想,也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当大多数人忽略了对某个行业的重视,甚至对某种职业嗤之以鼻,又怎能说服年轻人心甘情愿地将它作为人生的主战场?用工作呼唤年轻人“进厂”的理由可以有很多个,但真正需要的是首先能够打动自己的那一个。

事实上,目前国内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工厂,都面临着“不再年轻”的问题。它们曾经凭借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成为了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红利的消失,这些没能与时俱进的工厂,也和当初选择它们的“年轻人”一起变老。

诚然,年轻人终会变老,但也总有人正年轻。当传统制造业的数量优势不再适用于新时代,工厂要如何永葆青春?年轻人需要进厂的理由,工厂更需要与时俱进的意识。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以上均为化名

今日互动

你怎么看年轻人拒绝进厂?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

  • 青海近12万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 对农牧民有什么好处?
    青海近12万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 对农牧民有什么好处?
    日前从青海省人社厅获悉,今年以来,青海以“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及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格局,落实落细有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政策举措。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组织规模化近12万农牧民转移就业,实现全年目标的47.6%。
  •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作用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实现乡村振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脱贫群众有活干有钱挣,确保他们能够持续增收。
  • 取消就业报到证 大学生就业不再“多此一举”
    取消就业报到证 大学生就业不再“多此一举”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从2023年开始,大学不再给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也不再将此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传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去向登记制度将取代就业报到证,成为大学生离校、迁户、转档、就业的必要凭证。
  • 各地就业政策频出 “花式”引才聚才
    各地就业政策频出 “花式”引才聚才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日前印发通知,5月29日至6月4日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就业扬帆 政策护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活动。与此同时,地方人社部门发布各种政策,高校、企业等也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吸才、引才,为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出实招真招。
  • 市场缺口约占八成 新能源汽修人员成“香饽饽”
    市场缺口约占八成 新能源汽修人员成“香饽饽”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购买一辆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许多消费者表示,虽然购车容易,但修车却很困难!有时候甚至需要四处奔波才能找到汽车故障的源头。
  • 离校未就业别发愁 这些政策支持你
    离校未就业别发愁 这些政策支持你
    1、积极促进市场化就业:对企业吸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2、加大就业服务保障:针对毕业生求职就业需要,推出“职引未来”系列招聘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3、扎实开展就业帮扶:对于离校后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开展实名帮扶,针对就业需求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见习培训等实名帮扶,确保服务不断线。
  • 山东每年举办不少于50场“就选山东”集中招聘活动
    山东每年举办不少于50场“就选山东”集中招聘活动
    从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5月30日,该厅联合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提质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 山东成武县技工学校联合县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山东成武县技工学校联合县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5月16日,成武县社区矫正对象“百人参训 人人结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县技工学校开班,当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社区矫正对象百余人,培训达到预期效果。此次培训班局党组高度重视,派专人与县人社局、技工学校沟通协调、精心部署。经过前期摸排、走访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本期培训为期3天,分为中式面点、中式烹调2个班,为确保教学质量,特意邀请县经验丰富讲师现场授课。
  • 宁夏出台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宁夏出台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近日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为培训机构“立规矩”,为经办部门“明职责”,为培训监管“聚合力”,为技能培训“提质效”,填补地方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规章制度空白,确保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真正惠民。
  • 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启动
    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强化青年就业服务,畅通求职招聘渠道,促进人岗精准匹配,6月6日,人社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以“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为主题,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