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境不好,如今很多职场人开始考虑考公了,甚至是30岁+的职场人,似乎都丧失了继续在职场打拼的欲望。
我一定程度上能理解,在大环境不好的时候,无论你在职场上打拼了多少年,积累了多少经验,似乎都使不上劲,很有挫败感。老板往往也很焦虑,团队似乎也会很卷。
既然卷不动了,大家就会开始考虑转向体制内了。于是有了这样的说法:宇宙的尽头是考编。
但是,我想说点不中听的,宇宙的尽头不是考编。
如果你有一颗希望进入体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我支持你考公;如果你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想要多一个选择,考公试一试,万一成了呢,我也支持。
如果你家住18线小城市,当地没有好的机会,你也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照顾父母)无法离开当地的话,我依然支持。
但如今的很多人考公,并没有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自己愿意放弃什么。他们只是看别人都在考公,自己也不愿意做系统的分析:考公为什么适合自己,职场路线为什么不适合自己。就喊着「宇宙的尽头是考编」的口号,随大流考公了。
本文4000字,我把考公考编的好处列出来,也把考公考编可能带来的不利因素,以及哪些形式的考公在我看来是不合适的,耽误职业发展前途的,都罗列在下面,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建议不跳读,也可以点个收藏,毕业时规划职业发展时重温一下。
对于一些有个人背景的考编人来说,考编的价值是1+1 大于2的,比如明星,人考编根本不在乎编制内那点薪水福利和稳定,人考编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政策风向,为自己的明星事业添砖加瓦。
但对于绝大部分没有背景的普通学生来说,考编的好处大约有三点:
稳定:有编制,不会被裁员,不会像民企那样说关门就关门,发不出工资;
不卷:工作量没有部分民企那么卷,准点上下班,工作也较清闲;
受人尊敬:之前有一个段子说的是自己考了编,家庭地位都上升了,父母出去见亲戚腰板都挺直了。这背后其实的隐喻就是有编制的岗位更受人尊重。
考公考编,把自己交给了组织,也就放弃了一些重要的东西:
高收入的机会:风险和收益成正比,公务员获得(相对)稳定,不要风险,那自然也就放弃了高薪的收益。既要没风险,又要收入高,这只能靠祖坟冒烟了。体制内还想财富自由的,不太现实。
自由选择的权利:在职场上你跟着老板干活,他不靠谱,你不爽了,可以内部申请换岗,实在不行可以跳槽,但是体制内,你是需要服从组织安排的。你跟了一位领导,从此以后,你想换领导,那还是有不小难度的。
成长限制:公司里干得好,就可以和老板提升职加薪,老板不同意,我换家业的公司,再争取一下,甚至优秀的职场人可以要求跳槽升职,市场是买单的。而体制内的晋升循序渐进,也有隐形门槛的,不太会破格提拔你,如果一旦错过了某个晋升节点,就就是错过了。
稳定,工作不卷,受人尊敬,这些我们想象中的体制内好处,是真实每一个公务员都能享受到的吗?
未必。
你想的这些好处,未必每个编制岗位都能享受到;不仅如此,就算享受到了,这些好处也未必几十年不变,让你享受到退休。
编制是一个很大的词汇,编制里面有很多不同类型的工作,就像大家谈互联网,经常说互联网不行了,那么互联网其中那么多细分行业,到底是哪个细分行业不行了,是哪一家企业不行了?是核心业务做垮了,还是创新业务不做了?我们都是需要钻进去分析的,不是草草给互联网扣个「不行了」的帽子就跑路的。
1)工作量真的「不卷」吗?
确实有不太卷的公务员岗位,但是从大方向看,未来的公务员岗位也会越来越卷——竞争的人多了,自然就卷了。
很多公务员岗位其实是非常辛苦的,举个例子,今年上海疫情期间,黄埔区 公务员,黄浦区卫健委党工委副书记严谨贤就分享过自己16个小时连轴工作,且没法回家休息的经历:
我们带着1600多名上海密接居民跨省隔离,有艰辛更有温暖
4个多小时的车程,转运密接市民去扬州某宾馆隔离;
一路上不能开空调,不能开窗,传大白隔离服,热到吐;
到了立即组织登记和核酸结果查验,安排密接市民入住酒店隔离;
之后和司机一同返回上海,因为跟车转运密接,自己也算密接,不能回家,也不能回单位,只能去安排好的隔离宾馆。
赶回上海的隔离宾馆,已是次日凌晨4点。从前一天中午12点多准备出发,到赶回上海的隔离宾馆,几乎16个小时没吃过饭、没喝过水。
这种工作量难道不离谱吗?这可比白领苦多了。
这还是在上海,如果在一些相对偏远的地区,公务员的工作是更加辛苦的。他们的资源更少,面对的群众需求更多,压力更大,未必真的让人
前些年,关于刘慈欣、当年明月的摸鱼段子太多了,给公务员营造了「工作清闲」的刻板印象,但实际上这几年,国家抓公职人员作风,不留闲官,福利待遇比之前也削减了。
至于事业单位,也很难说完全不加班,有些机构甚至加班比体制外还厉害。
我之前一位朋友,从某地方卫视跳到新媒体行业行业。她就提到过,现在新媒体行业的加班根本比不上当年他们在电视台里加班的力度,而且电视台不但加班狠,深夜开会,而且薪水还极低。
2)追求稳定,就能得到稳定吗?
大家都是普通人,市场行情不好了,都会想着避险。这很正常。
2022年的报录比高达 68:1,创下历史新高。事实上,在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最受大学生欢迎雇主也曾大变脸,华尔街企业全部消失,大学生们变成了要进国企。
当然,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的话,会发现2009年未入前十的互联网行业,会成为主宰未来10年的风云人物。
放在20年前,高速公路收费也曾经是铁饭碗,但是如今,不少收费员都下岗了;再往前,邮政曾是铁饭碗,国企也是铁饭碗,但随着时代的变化,一切都在发生变化。
没有什么工作,是一定不会受影响的。
公务员的收入,本质上来源于地方财政,一方面是税收,一方面是专项收入,比如收费项目、罚金以及现在各地财政收入的大头,土地财政。
可以说,公务员的前途是依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如果经济增速放缓,公务员的前途也会受到影响。
举个例子,深圳的老师,之前关于深圳教师的竞争也是很激烈的,很多清北的硕士和博士都冲着年薪30万的教师岗了。但这1年多,深圳教师的薪水也下调了好几次。
说到底,深圳教师之所以拿到如此高的薪资,是因为深圳每年都会抽出一大笔资金,补贴教师收入。这钱从哪里来?
还是寄托于深圳当地的经济发展。
如果你有一颗希望进入体制,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志向,我支持你考公,因为这个志向是伟大的,它能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激励你不放弃,坚持下去。
如果你仅仅是为了稳定,或者工作量不大,而希望进入体制的话,那么一旦与你的预期不符合,工作没那么稳定,工作量也挺大的,你就会产生质疑——既然如此,我为啥不去体制外的企业工作?
但是,体制内和体制外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在体制内走久了,想要离开体制是很难的。一旦你失去了继续在体制内发展的兴趣,到时候,你的职业发展怎么办?
华尔街最具传奇色彩的对冲基金经理,塔勒布曾在他的著作《反脆弱》里描述了一对兄弟:
兄长是HR,西装革履,出入高档办公场所,每月有固定收入。
弟弟是出租车司机,好的时候能赚到钱,运气不好的时候可能还要亏油钱,一个月下来收入可能和兄长差不多,但弟弟一直觉得自己的工作不好,哥哥赚钱更加容易。
在普通人看来,做HR的兄长,更稳定,但塔勒布不这么认为。
他认为做HR的兄长是脆弱的,因为他有稳定的收入,这种舒适区,让他没有动力去收集发现那些可能导致他失业的关键信息;一旦有一天失业,他根本无法承受这种损失。
而开出租车的弟弟,却是反脆弱的。因为赚一天亏一天,弟弟始终在研究自己的赚钱方式——哪条路更适合自己走?哪些金主可以长期合作?
因为不稳定,所以他始终在吸收和自己工作相关的重要信息,万一哪天遇到突发变化,他没准能从中受益,所以他是反脆弱的。
体制外的工作,天然有更多的风险,但也同样有更多的机会。
我们常提到的职业发展,职业规划,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合理冒险。
如果你是一颗红心,两手准备。 想要多一个选择,一边正常看职场机会,一边考公,那我也是支持的。
但不少人考公,是恐慌性的,因为感觉职场环境更难了,offer不好拿了,所以就希望逃避。大家都是小镇做题家出身,考试似乎要比面试拿offer要简单点。
但如今68选1的录取比例,让考公,尤其是一些优质公务员岗位的竞争变得比正常职场还要卷。
这种考公,考上的概率不大,拿到优质岗位的可能性更小。
这种情况下怎么办?你是继续考呢?还是正常就业?
既然是恐慌性考公(考研也一样),是害怕就业难,自然会接着考,于是二战三站,但未来的考公也会越来越难。
职业规划,需要系统评估
如果你家住18线小城市,当地没有好的机会,你也因为种种原因(比如照顾父母)无法离开当地的话,考公看起来是一个合理的选择。
因为你本来的选择就很少。
但如果你相对比较幸运,在一个不错的大学读过书,留在大城市,未必一定要进体制内。你可以先去体制内的机构实习,再去外企民企实习一下,感受一下什么样的工作是你爱好的,是你有使命感继续做下去的,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和工作氛围是你愿意接受的。
然后再做决定。
在职业规划中,重要的无非是:
兴趣爱好,更进一步是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是什么;
你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以及
市场愿意为你的知识和技能付出什么价格
最重要的,依然是第一点:弄清楚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十年后,你希望在一个什么样的岗位上,做什么样的工作,影响一批怎样的人。
因为当你拥有目标和使命感的时候,除了尖端科学外,绝大部分普通行业和岗位是没有太强的知识壁垒让你无法逾越的。
如果做完这一轮分析后,你依然希望考公,那你一定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如果你没有做过任何分析,听信了别人的「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就上杆子一战二战,最后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一战二战很努力了,但还是没有卷进体制内,还因为这几年的空窗期,把自己正常的职场路给堵死了。
好容易进入了体制,却发现分到的岗位不适合自己,再出来,职业发展就绕弯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