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前铁路,拉动“北大荒”迈向“北大仓”。
,这里,每年粮食产能200亿公斤,奔驰的“粮龙”保障着中国百姓餐桌的粮食供应。
,这里,连续22年开行“插秧专列”,载着插秧客致富,助力三江平原备春耕。
,小暑时节,三江平原万亩稻田里水稻正拔节抽穗,远处,满载粮食的列车源源不断地从福前线上隆隆驶过。佳木斯车务段主管运输的负责同志称:“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中国饭碗装满优质龙江粮,是铁路人的责任。我们要为‘北大仓’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贡献铁路力量。”在黑龙江当好国家粮食“压舱石”的进程中,留下了“钢铁大动脉”的深深印记……
,敢教日月换新天
,在北大荒博物馆第二展厅里有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王震在密山火车站》——1958年4月12日,王震将军在密山站召开进军北大荒的誓师大会,转业官兵从密山站举着红旗、扛着行李,走向北大荒腹地,掀开了人类垦荒史上壮丽的一页。
,“土地肥到了家,插上一根筷子就发芽,种上一根柴禾就开花……”《夸土地》这首歌曲夸赞的正是北大荒。
,自1947年起,亘古荒原北大荒迎来了近百万转业官兵、知识青年。靠着“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北大荒的建设离不开铁路的运力支持。上世纪90年代,公路还不发达,运进运出生产生活物资全靠铁路,小小的密山站一下子变成繁忙的转运中枢。今年57岁的密山站货运主任杨斌记忆犹新:“一天装卸车八九十车,数量跟现在差不多,但是那时没有机械,全靠人力。”
,在北大荒精神的激励下,垦区飞速发展,粮食产量不断突破纪录,2011年达到200亿公斤后持续稳产。伴随北大荒粮食产量、外运量不断提高,为满足运输需求,铁路的设备设施也在不断升级。
,进入21世纪后,密山的粮食加工量已占到总产量的六成以上。为了满足粮食深加工产品的运输需求,2005年,密山站成立内陆港,开始拓展集装箱运输。2015年,全路大规模推广集装箱运输,密山站和5家公路物流企业合作,在内陆港集装箱货场引入了20台集卡货车,打通了粮食产品运输从深加工企业到车站的最后一公里。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70年,北大荒累计生产粮食3705亿公斤,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030.1亿公斤,商品粮调出量约占全国各省调出总量的1/4,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最重要的“压舱石”。这些粮食有九成是通过铁路运输到祖国四面八方的。
,支农初心不改
,黑龙江是粮食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量的1/9。三江平原是龙江粮食主产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曾经的“北大荒”蜕变为“北大仓”,离不开“铁”力量的支撑。
,为解决开发三江平原的交通问题,加快商品粮基地建设,方便农产品运输,建设在三江平原腹地、途经25个农场的我国第一条支农铁路——福(福利屯)前(前进镇)铁路1979年正式通车。由此,源源不断的人流汇聚“北大荒”开发建设,同时,三江平原的优质粮通过铁路运往全国各地,端上全国百姓餐桌。2003年,福前铁路历经5年扩能改造完成。20多年时间,福前铁路外运粮食5000多万吨,远销国内外,是三江平原粮食运输的支柱线路。
,三江平原星罗棋布的粮囤,让人目不暇接。一座座现代化的粮食储存仓上,书写着“北大荒中华大粮仓”的字样。“昔日北大荒,如今北大仓。”站在北大荒精神宣传板前,眼前仿佛展开一幅不断延伸的历史画卷:自1947年以来,百万拓荒者用青春、智慧、生命耕耘黑土地,终将祖国东北角建成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2012年,福前铁路向东延伸至抚远,铁路支农版图向东延伸169.4公里,三江平原粮食外运通道更畅通了,集中赶赴垦区的出行条件更便利了。前进镇站所处的前进农场,荣膺“中国绿色米都之星”称号。专业稻米加工企业——北大荒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前进分公司每天运输大米南下。该公司负责人说:“铁路变满足能力为满足需求、变管理为服务、变复杂为简单、变封闭为透明,延伸了北大荒的经营触角。今天,我们靠铁路联通大江南北;明天,我们还要靠铁路联通五湖四海。”
,承载希望的致富列车
,广袤的黑土地上续写着北大荒新的传奇,铁路人支援垦区建设的故事也在继续。每年春季开行的“插秧专列”上,动人的故事娓娓道来。
,“铁路的‘插秧专列’太方便了,只要专列年年开,我就年年去三江平原插秧。”5月6日,再次踏上“淘金”路的绥化市北林区太平川镇团结村村民刘贵清,动情地表达对“插秧专列”的特殊情结。
,绥化站的站前广场上,红色、绿色风雨棚一字排开。绥化站职工高举引导牌,带领风雨棚下的插秧客有序排队,通过绿色通道、经专区登乘K5131次“插秧专列”。
,每年插秧季,都有黑龙江省内外大量插秧客汇聚到中国东北角插秧“淘金”。随着粮食价格攀升,插秧客的收入也从10多年前的日均不到200元,攀升至目前的日均500元,一个插秧季,人均收入上万元。因此,自2000年起,应需而生的“插秧专列”逐渐成为插秧客眼里的“致富车”。
,兰西县临江镇荣河村妇女主任蔺桂霞,多年来致力于帮助村里的妇女致富增收。5年前,她蹚出了插秧致富的新路。“不误家里农时,短期即可增加一笔不小收入。”蔺桂霞说,“没等我张罗,就有10多个村民找上门了,预约插秧。”今年,蔺桂霞的队伍最大,一行13人中,不乏早已致富的村民。姜庆霞靠插秧收入帮助儿子在绥化市买了楼房,王亚芝家前年新盖了90平方米的新瓦房。
,绥化站站长吕洪峰,亲历了20多年来插秧客的变化:“十几年前,周边农民外出插秧几乎都用塑料编织袋装行李。现在时尚的双肩包、拉杆箱比比皆是。一些爱漂亮的女插秧客穿着高跟鞋,打扮时尚,精气神儿都不一样了。”
,热盼“插秧专列”的除了插秧客,还有三江平原的种植大户们。三江平原地广人稀,春耕人力不足。以前,插秧全靠人工。随着机械化种植普及,人工需求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但是插秧季,卷苗、运苗、站盘、补苗等依然离不开人工。“土地再肥沃,农时就那么短暂的一小阵儿,劳动力供应不上,干着急啊!”创业农场的种植大户刘树臣感慨。他说,一到插秧期,老早就到车站等候远道而来的插秧客,远远听到“插秧专列”的进站声,他心里就有底了。
,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不断升级服务细节,畅通插秧客出行路,在“插秧专列”重点车站设置红十字急救台、饮水处、临时问事处等,多种措施方便插秧客出行。哈尔滨局集团公司连续22年开行的“插秧专列”,及时为三江平原补充170余万备耕人力。
,上一篇:风雨无定 “四预”抢先
下一篇:抗疫一线,江苏税务党员冲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