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1 文章列表101 文章列表201 文章列表301 文章列表401 关键字列表1 关键字列表101 关键字列表201 关键字列表301 关键字列表401 问答列表1 问答列表101 问答列表201 问答列表301 问答列表401
你好!欢迎来到学路资讯,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手机扫码访问

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各地法规详情

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全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推广计划持续更新

高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切实增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着力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推动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发展,加快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一、着力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重在三个关键词:好的教师、好的学生、好的环境。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好的教师。从事基础学科的教师团队应是一支层次分明的精英队伍,由世界一流的战略科学家领航掌舵,以杰出学者为主力军,以富于想象力和好奇心的年轻人为生力军。基础学科的教师在精不在多,关键是要有求真务实、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以及对人才培养的极致追求与热爱。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要选拔出好的学生。以基础教育为基点、以高等教育为龙头,优化基础学科教育体系。通过“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构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精准选拔和一体化贯通培养机制,多渠道、多阶段、多方式发现真正志在基础研究、有兴趣且有天赋的学生,给予他们能够脱颖而出的机会,鼓励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保持专注,勇于探索,激发学生的学术雄心与奋发有为的作风。

培养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重在营造好的环境。这也是当前最困难、最迫切的,需要不受外界影响,长期培育与坚持才可见成效。第一,基础研究具有耗时长、风险高的特点,在政策上,应对基础学科人才更加包容、更加信任,建立长周期考核乃至不考核的机制,营造宽松不干扰的环境,让他们有更长时间、更大空间去试错、容错。第二,基础学科主要靠“养”,在资源上,需要国家持续的经费投入,提高基础学科人才的激励强度,以体面的生活保障为其潜心治学消除后顾之忧,坐住坐稳“冷板凳”。第三,在国内国外相同学历的人才评定和资助方面,应该一视同仁。

二、大力加强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

培养国家战略急需人才,要抓好科教、产教融合育人机制,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首先,高校必须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理顺三大关系。一是理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关系。与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强调自由探索不同,国家战略急需人才培养是有明确目标导向、有组织的人才培养,必须与目标导向的有组织科研紧密结合,在科技创新的实践中培养拔尖人才。二是明确研究机构与院系的功能定位。研究机构是有组织科研和交叉研究的主体,院系主要负责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武汉大学正在分别制定国家级省部级平台、实体研究机构、虚体研究机构、校外研究机构和交叉科学研究院管理办法,分类分层管理,支撑有组织科研体系高效运行。三是建立学校与企业的连接。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是“出题人”,高校通过有组织的科研来解决企业的需求,这就必须在学校和企业间建立起有效连接,鼓励大学与企业“各迈一步”,打通需求从产生到解决的全过程,推动学术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衔接。不同大学、不同学科可以根据自身特色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

其次,国家和高校要在政策上为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和人才培养松绑。一是给予高校教师科技创新更为宽松的环境。允许高校教师按规定兼职创新创企,在学校创建的校外研究机构任职可不纳入兼职范畴,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激励制度进一步优化,让高校教学科研人员“合理合法、心安理得富起来”,建立良好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二是在组建复合型团队上给予政策支持。鼓励依托各类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广泛吸纳高校科学家、企业社会的研究人员以及博士后和研究生,组建复合型学术队伍,并配备专业的管理服务队伍。三是进一步优化并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目标是解决现实问题,不能片面追求论文发表。要科学、全面、公允地评价技术问题的解决、成果的市场价值、人才培养的效果,有效衡量研究团队中每一名成员的贡献。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

  • 以“百日冲刺”状态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指导
    以“百日冲刺”状态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就业工作指导
    今天,教育部召开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座谈会,总结交流就业促进周开展情况,分析研判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部署推进“百日冲刺”系列活动。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孙尧主持会议。
  • 西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的公告 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西北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疫情防控的公告 疫情防控注意事项
    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第二场委员通道今天上午举行,有关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民生话题成为关注的焦点。职业教育如何发展?如何培养健康的养老观念?
  • 湖南大学“四创”助力毕业生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湖南大学“四创”助力毕业生 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湖南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始终将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探索完善“四创”举措,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努力促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 全国人大代表牛三平:发挥社会力量促进职教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牛三平:发挥社会力量促进职教发展
    “建议制定出台专项政策,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对于营利性与非营利性职业院校,都给予鼓励和支持。”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委员、山西工商学院校长牛三平围绕支持社会力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提出建议。
  • “两会时间”开启!代表委员为何如此热衷未成年人话题?
    “两会时间”开启!代表委员为何如此热衷未成年人话题?
    青少年是国家事业的接班人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努力让广大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 教育部强化校外培训投诉举报问题核查处置 推进隐形变异培训治理
    教育部强化校外培训投诉举报问题核查处置 推进隐形变异培训治理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今年,教育部将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和治理隐形变异作为重中之重。为此,高度重视全国各地群众向教育部直接投诉举报问题的处置工作,将“中国教育督导”微信公众号举报平台转来的各批次校外培训问题线索逐一转交地方核查处理。通过这项工作,加强对地方的工作指导,督促各地重视并改进校外培训治理。
  • 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设计
    积极探索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设计
    “双减”后,各地各学校在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作业设计,特别是在寒暑假这段相对比较长的业余时间,如何有效利用和引导学生持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一个需要足够重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
  •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
    日前从教育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建成世界规模最大职业教育体系,共有职业学校1.12万所,在校生超过2915万人。“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3年累计扩招413.3万人,1万余所职业学校每年开展各类培训上亿人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介绍,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构建,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了优质人力资源支撑。
  • 苏州大学多措并举推进线上教学工作 3万余名师生齐聚云端
    苏州大学多措并举推进线上教学工作 3万余名师生齐聚云端
    “不能线下面授,线上授课也要给学生最好的上课体验!”工作日一早,居家办公的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王晓蕾打开电脑,调试好网络设备,认真地将课程PPT再次完善,以确保下午的线上授课高质量进行。在课前的第一时间里,王晓蕾还组建了QQ群调研学生学情,根据学生思想状况和关注热点,选取“科技助力最燃冬奥”、“苏州抗疫面面观”等鲜活案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学之问、时代之新和青年之责。
  • 提醒家长:科学用眼和户外活动才是近视防控“良药”
    提醒家长:科学用眼和户外活动才是近视防控“良药”
    近视能被治愈?别被商家忽悠了!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出消费提示,提醒儿童青少年及家长:在目前医疗技术条件下,近视不能治愈,勿轻信所谓的治疗近视广告,科学用眼加上适量的户外活动才是“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