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志愿填报时,家长和考生都会在选择何地就读的问题上举棋不定。地域选择已成为每个考生挑选大学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不管考生的报考意愿还是实际录取的结果,都出现了这样一个共同现象:北京、上海、天津、南京等地的高校,录取分数一致走高,其中尤其以北京、上海两地的高校为甚。
为什么会出现考生的志愿高度集中于部分城市的现象呢?原因大致有二:
一是看重北京、上海等城市在经济、文化方面在全国的“前列性”,认为到这些地方求学,不仅能接受高校的良好教育,就读期间还能享受当地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且就业机会相对较多,还可为今后的就业选择拨得头筹。这一点和近几年内地学生掀起的港校热一样,认为到香港读大学今后在香港工作或留学国外的机会就比内地高校高得多。
二是面子思想作祟,觉得在北京、上海读书,考生本人和家长脸上有光彩。
这就是地域的特殊性给考生报考时带来的集体地域倾向。于是,考生们怀揣着“北京情结”,走进了志愿扎堆的误区。
例如:西部省份某考生,2005年630分高分落榜,复读一年,650分选报东部某名校,但是因招生计划少、报考人数多、竞争激烈,只能被安排到自己不满意的专业读书,结果搞得该生痛苦万分。如果他选择在同一层次的中部或者西部高校,应该会被一个自己满意的专业录取。
再如:某考生选择了西部某重点高校自己满意的优势专业,经过大学四年深造,毫不费力地以优异成绩被保送东部某名校研究生继续深造。
两者相比,后者既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充分享受了高等教育资源,又实现了人生的理想。而前者则因太看重地域的因素。考生上大学的目的是学习知识掌握本领,而不是单单去感受大学所在城市的文化、环境、社会发展的成果的。如果考生宁愿为学校的所在地倾注所有,而放弃了到好大学接受更好的教育机会,我们认为是不值得的!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考生选择经济相对发达、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求学深造。只是提醒考生,填报志愿时把握好自己的实力,巧用地域因素。同样考分下,沿海及一些大城市的学校可能录取无望,但报稍偏远地区的高校却往往能避开“撞车”,甚至还能被录取到相对“热门”的专业。所以在填报志愿时,学校地域不应是主因,一味追逐大城市不可取。
从高校办学特点上看:不同地域高校,办学特色也比较鲜明,考生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和特长进行选择。比如,某考生因中学阶段就对高原冻土有所研究并获得了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以此特长他获得了自主招生的初选资格,进入了西部某高校在全国很有影响的专业深造,并考取硕士、博士,成功晋级为国家科研领军人物。尽管就读学校地处西部,但因能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优势专业,再假以不懈的努力,一样可以成功的实现人生价值。
请看同等成绩可考虑京内外大学对比:
一、京内
北京科技大学(211)
华北电力大学(211)
中国农业大学(985)
京外
东南大学(985)
大连理工(985)
西安交通(985)
中山大学(985)
山东大学(985)
华中科技(985)
二、京内
北京化工大学(211)
中国石油大学(211)
北京林业大学(211)
北京工业大学(211)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首都医科大学
京外
西北工业大学(985)
中南大学(985)
湖南大学(985)
中国海洋大学(98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11)
南京理工大学(21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11)
三、京内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11)
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211)
首都师范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北方工业大学
京外
兰州大学(985)
重庆大学(985)
东北大学(985)
华南理工大学(98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985)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11)
河海大学(211)
东北师范大学(211)
南京农业大学(211)
河北工业大学(211)
再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湖南大学为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年份 计划 录取 录取线 分数范围 市排名范围
2010 550 559 530 530-640 1285-12790
2009 596 597 535 535-630 1399-12491
2008 611 631 530 530-640 1371-13115
湖南大学
年份 计划 录取 录取线 分数范围 市排名范围
2010 71 71 494 494-620 2630-18623
2009 77 94 501 530-600 3649-13401
2008 69 70 502 502-600 4212-18693
综上所述,两所学校的综合实力和财经类专业相比较而言,湖南大学更强;而首经贸的分数比湖南大学要多30-40分;换个思路,是否愿意到外地就读湖南大学呢?
总之,志愿填报时,根据自己的实力,适当淡化地域因素,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大学的实力不凡,你的选择面会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