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一家跨境电商招聘采购助理,里面有一条要求把自己推上了热搜——“骑驴找马的人”、“跳槽已经超过5次的人”不要投。
在企业看来,的确是这样的。企业招聘,算的是经济账。
哈佛商业评论写过一篇文章,一个人从招聘、熟悉环境、开始工作,到离职交接,再启动下一轮招聘,一个人入职到离职的成本,基本是他的6倍月薪。如果一个人干了6个月就撤,基本等于付了12个月工资。
企业主不一定看过这文章,但心里直觉般的算过账——他们不喜欢变动。
但对于个人呢?难道有更好、更新、更高收入的工作,不应该去吗?
这值得认真说说。
从生涯来看,职业收益不仅仅是“财务”,还包括“发展”和“能量”。
财务就是具体收入,发展是能力成长、平台以及可能性,能量则是工作的过程和体验,包括同事关系、身心健康、生活工作平衡等。
简单的说,财务是昨天的钱(这个月发的上个月工资),能量是今天的钱,发展是明天的钱。
跳槽也许能收入越来越高,但发展和能量就欠奉。因为一个行业要深刻理解,1-2年的深度体验少不了。
一个做知识付费的小朋友,在这里干7个月18k,那里干8个月25k,同一份技能卖出了3个价,一个比一个高,得意的不得了。
到了第四份工作,他遇到了自己前同事,在新公司干了3年,升到了业务负责人,年包100w,他就傻了。
他是一份技能横向卖了3次,人家是一个赛道往上走。35岁前走到高管,就收入和发展都保住了,而来回横跳,可能到了30,技能一旦老化,非常尴尬。
前文提到上热搜这篇文章,是个采购助理,这种基础岗位,就更加没必要来回横跳,尽快在一个公司升到项目管理才是快车道。
来回跳槽,是手动复利;选好行业,是自动复利。
另一个统计也很有趣,我和《令人心动的Offer》的职场导师史欣悦律师聊过,他在一家律所待了17年,干到合伙人,他也观察过身边总跳槽的,他说虽然他们工资略高于自己,大概能多个20%,但是幸福感普遍很低很焦虑,因为总觉得有高的选择。
一个职业变动的周期,比较好的:1年精,2年松,3年动。
1年精,就是第一年啥也别想,把手头的事情做好足够精,手艺要有,结果也要有。
2年松,就是尽快把手艺变成流程,把结果扩大成战功,把时间空出来,在这个行业看看上升空间——公司在行业是什么位置?公司里什么岗位最有价值?我适合干什么?思想上要从工作里抬起头来,看看周围协作。
3年动,因为第二年你前前后后上上下下BABA看了一圈,心里有谱。所以第三年,如果公司提供机会,继续往上走,一直到天花板——你上司是老板亲儿子,或者是个老外,或者是老板本人。
如果公司也没有想开新项目的想法——那你就可以思考是不是跳槽到更大平台去。
到了新的地方,就继续 1年精,2年松,3年动。
如果有人主动撩你呢?
比如说猎头说,有个地方工资高50%,走不走?
要谨慎。
如果你还在1年期,建议稳住,手艺没学明白呢。
如果在2年期,可以根据信息做判断。
但除了考虑财务,好的职业人会多问一句——平台和发展?向谁汇报?做什么项目?还有,氛围怎么样?在哪上班?公司是什么文化?
总之,你已经理解了财务+发展+能量,你不仅能赚昨天的钱,还能赚到今天、明天的钱了。
好,假如你真的已经是两年三跳的简历,又该怎么办呢?
倒是有很多话术的——
第一,不要否认事实,推卸责任。“哎,是领导不好、平台不好、同事不好、项目不好。”怎么就你到哪里哪里大环境不好,是不你就是搞坏大环境的人啊。不要一张口就错了,大大方方承认就行。
第二,主客观都说一点。比如“这几次跳槽的确有客观因素,比如薪酬的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比如最后一次,我发现和我的职业规划不符合,我更喜欢……(类似您公司)这样的平台”。
你可以把这件事解释过去,先入职。自己到底怎么跳的,因为什么,自己心里不知道吗?
挥舞着创可贴的时候,一定要同时知道,摔跤是因为自己没太看路。多做事前预判,少做事后话术。
就好像我一个哥们,原来是紫薇大师,给互联网大佬算命,年金百万这种。近期一起喝酒说不干了,问,为什么?
答:信命运不如修因果。
遇到了问题,才来预测哪条路好点差点、什么是生门死门、如何逢凶化吉,不如一开始就修因果,好的自然会来。
我也希望你—— 学话术不如想选择,频繁跳不如稳健赢。
上一篇:被大厂裁掉之后,我回老家卖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