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档”和“服从调剂”是每年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和家长问题比较多,也最纠结的两个概念。什么情况下容易被退档?怎样避免这个问题?到底要不要服从调剂呢?为帮助考生和家长了解高考志愿填报的小知识和小技巧,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退档类型和预防对策的建议,希望可以助考生一臂之力,冲击理想高校。
1、政策性退档
投档比例暗藏风险。高校招生实行按比例投档的办法,如果批次省控线是按1:1.2比例划出,各个招生院校在录取中实行1:1.05——1:1.2投档比例,这种录取政策就意味着考生达线也未必会被录取。也就是说上线考生存在5%到20%的虚拟名额。一般在省控线20分以内的“边缘考生”,也就是擦线考生报考时就需要格外谨慎了。
2、身体条件不符合要求
考生对所报院校《招生章程》中要求的报考资格、学校情况及专业要求等相关内容不了解,盲目填报,身体条件不符合所报院校或所选专业的标准。
3、所报专业相关科目成绩偏低
许多高校招生不仅要求总分达到录取分数线,对报考专业相关科目的成绩也有一定要求。
比如:报考外语专业的考生,英语成绩要求达到100分;汉语言文学专业要求语文成绩达到90分;经济类专业数学成绩至少要达到100分等。
一般来说,文史类专业、外语类专业、中医学类专业对语文、文综科目的成绩要求较高;理工类专业对数学、理综科目的成绩要求高一些。医学类专业、对化学、生物科目的成绩要求较高;外语、处贸专业,对外语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都有一定要求。
4、单纯参考院校往年录取的最低线
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录取专业实行“分数优先”的原则,这种完全凭分数定胜负的办法,就是淘汰低分数的学生。
假如你参考最低分,就很可能被落选,因为最低录取分往往就是最后一名被录取的考生的分数。同时,有的时候同一所院校冷门专业的最低分与热门专业的最高分之间要相差30分到70分!这个分数差距,一旦报错被退档是显而易见的事。
5、对目标院校“大小年”的趋势分析不准确
一般来说,“大年”、“小年”是相隔一年或两年交替出现的,但并不绝对,只能作为填报志愿的参考。
导致“大小年”现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受上年该校录取分数线的影响;该校当年招生计划投放量;宣传力度;考生志愿填报情况。
考生要避免“志愿扎堆”,仅靠简单寻找“大小年”规律作为志愿填报的依据是根本不够的,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纵横分析,全面考量。
6、过高估计自身实力只选“三热”高校
考生在填报时只重视对热门地区的重点院校与热门专业的选择,而忽视或放弃对一般院校的填报,造成重点院校一旦失利,全盘皆输的悲惨结果。
7、过分重视专业不服从调剂
考生对专业要求较高或不服从调剂或不填写,会对进档后被退档造成最大风险,是高分落榜和进档后被退档主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