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1 文章列表101 文章列表201 文章列表301 文章列表401 关键字列表1 关键字列表101 关键字列表201 关键字列表301 关键字列表401 问答列表1 问答列表101 问答列表201 问答列表301 问答列表401
你好!欢迎来到学路资讯,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手机扫码访问

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行业干货详情

让“从业禁止”守护未成年人成长

《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要真正落实,还需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教育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不断健全、细化工作机制,探索、完善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与流程。

,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落实从业禁止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于密切接触未成年人员的教师从业资质作了更为严格、详细的规定,此举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撑起了一片蓝天。《意见》的公布施行,对于准确适用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从业禁止规定,依法惩治教职员工实施侵害未成年人权益犯罪,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学校保护和社会保护协同发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平安清朗校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青少年在学校或校外培训机构被教职人员侵犯的新闻频频见诸报端,令人痛心。教职员工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国家必须加强校园的人文环境建设,给予未成年人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确保青少年学习和生活中的密切接触人员不存在违法乱纪行为和犯罪前科,确保老师们都是可亲、可敬、可信、可学的师长。

,

近年来,我国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有目共睹,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受人尊敬、爱戴的好老师,但教师队伍庞大,难免出现打破道德底线、突破法律禁区的个例,其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损害了教师形象,恶化了师生关系、家校关系。

,

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担负着特殊使命。社会需要努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老师队伍。教师队伍建设要以依法治教为前提,制度建设是依法治教、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在教师入职前进行犯罪记录查询就是一项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涉及教师从业禁止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几条:

,

一是我国刑法第三十七条之一规定,因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从事相关职业,期限为三至五年。《意见》则进一步明确,教职员工利用职业便利实施犯罪,或者实施违背职业要求的特定义务的犯罪被判处刑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和预防再犯罪的需要,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从事相关职业。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对其从事相关职业另有禁止或者限制性规定的,从其规定。

,

二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二条规定,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的单位招聘工作人员时,应当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查询应聘者是否具有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发现其具有前述行为记录的,不得录用。

,

三是教师法第十四条规定,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者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不能取得教师资格;已经取得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教师资格条例》第十八条规定,依照教师法第十四条的规定丧失教师资格的,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其教师资格证书由县级以上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收缴。

,

青少年思想比较单纯,生理心理都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生活经验不丰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不法侵犯,且受到不法侵犯以后往往会忽视法律维权,故法律要为未成年人提供特别保护。犯罪学中的被害人生活方式暴露理论告诉我们,由于个体的生活方式受到角色期望和社会制度的限制,在被害预防中仅靠个体的自我防范,预防效果并不突出,有效的被害预防依赖于社会整体被害预防机制的建立。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青少年最密切接触的人员是教职员工,教职员工对青少年负有法律上的帮助、指导义务,他们的素质如何往往会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对青少年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同样要求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职员工群体也要有更高的素质要求,绝不能让有过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记录的人员混进教职员工群体;且教职员工一旦发生侵害青少年权益的性侵害、虐待、拐卖、暴力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被查处,需要立即清理出教职员工队伍,体现对未成年人群体实施特别保护。

,

未成年人的事无小事,《意见》要真正落实,还需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教育行政部门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共同努力、互相配合,不断健全、细化工作机制,探索、完善切实可行的衔接办法与流程。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要守好第一道关,严格执行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制度,凡进必查,应查尽查,在资格审查、遴选聘用环节,严格落实入职查询有关规定,对求职者的犯罪记录、思想道德等全面严格审核把关,把有前科、劣迹的人挡在校门之外。人民法院作为审判机关,要高扬法律利剑,处理好刑事判决与犯罪教职员工所在单位、主管部门处理、处分与处罚的关系。检察机关要加强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堵住漏洞。另外,对业务主管、举办主体不一致,存在多头管理的办学主体以及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教育管理部门、举办方、行业管理部门之间要加强沟通配合,避免出现空档漏洞。

,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

  • 青海近12万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 对农牧民有什么好处?
    青海近12万农牧民实现转移就业 对农牧民有什么好处?
    日前从青海省人社厅获悉,今年以来,青海以“助企暖企春风行动”及重点企业用工服务保障为抓手,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格局,落实落细有组织规模化劳务输出政策举措。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有组织规模化近12万农牧民转移就业,实现全年目标的47.6%。
  •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作用
    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战略 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实现乡村振兴,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让脱贫群众有活干有钱挣,确保他们能够持续增收。
  • 取消就业报到证 大学生就业不再“多此一举”
    取消就业报到证 大学生就业不再“多此一举”
    日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取消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有关衔接工作的通知》。从2023年开始,大学不再给毕业生发放就业报到证,也不再将此证作为办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录用、落户、档案接收传递等手续的必需材料。去向登记制度将取代就业报到证,成为大学生离校、迁户、转档、就业的必要凭证。
  • 各地就业政策频出 “花式”引才聚才
    各地就业政策频出 “花式”引才聚才
    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会同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工商联日前印发通知,5月29日至6月4日在全国范围内同步启动“就业扬帆 政策护航”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宣传周活动。与此同时,地方人社部门发布各种政策,高校、企业等也纷纷采取有效措施吸才、引才,为助力高校毕业生实现充分、高质量就业出实招真招。
  • 市场缺口约占八成 新能源汽修人员成“香饽饽”
    市场缺口约占八成 新能源汽修人员成“香饽饽”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购买一辆新能源车已经成为一种潮流。然而,许多消费者表示,虽然购车容易,但修车却很困难!有时候甚至需要四处奔波才能找到汽车故障的源头。
  • 离校未就业别发愁 这些政策支持你
    离校未就业别发愁 这些政策支持你
    1、积极促进市场化就业:对企业吸纳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2、加大就业服务保障:针对毕业生求职就业需要,推出“职引未来”系列招聘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3、扎实开展就业帮扶:对于离校后没有就业的毕业生开展实名帮扶,针对就业需求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见习培训等实名帮扶,确保服务不断线。
  • 山东每年举办不少于50场“就选山东”集中招聘活动
    山东每年举办不少于50场“就选山东”集中招聘活动
    从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5月30日,该厅联合省教育厅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提出具体措施,推动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提质升级,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 山东成武县技工学校联合县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山东成武县技工学校联合县司法局开展社区矫正对象职业技能培训活动
    5月16日,成武县社区矫正对象“百人参训 人人结业”职业技能培训班在县技工学校开班,当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社区矫正对象百余人,培训达到预期效果。此次培训班局党组高度重视,派专人与县人社局、技工学校沟通协调、精心部署。经过前期摸排、走访和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本期培训为期3天,分为中式面点、中式烹调2个班,为确保教学质量,特意邀请县经验丰富讲师现场授课。
  • 宁夏出台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宁夏出台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近日出台《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管理办法》,为培训机构“立规矩”,为经办部门“明职责”,为培训监管“聚合力”,为技能培训“提质效”,填补地方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领域规章制度空白,确保政府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真正惠民。
  • 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启动
    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启动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工作决策部署,强化青年就业服务,畅通求职招聘渠道,促进人岗精准匹配,6月6日,人社部启动2023年百日千万招聘专项行动,以“职引未来 筑梦青春”为主题,利用100天时间集中为高校毕业生等群体提供超千万就业岗位,助力高校毕业生及各类劳动者求职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