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全国98个项目入选名录。其中,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北京地区的建筑独占34席。而身为文化传承的中流砥柱的北京高校,其校园内就留存着名录中的建筑遗产。
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红楼简称"红楼",常被以"北大红楼"、"沙滩红楼"引用。红楼是1916年至1952年期间,北京大学的主要校舍所在地之一。北京大学红楼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整座建筑通体用红砖砌筑,红瓦铺顶,故名"红楼"。
始建于1916年,1918年落成。红楼是中国近代史上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进步思想的重要场所。1919年五四运动中,红楼和它北面的操场是反帝爱国运动的策源地。
北京大学:未名湖燕园建筑群
未名湖燕园建筑群是近代著名学府一燕京大学原址。燕京大学以明代名园"勺园"故址为中心兴建校舍,于1920年开工,1926年建成,是近代仿古建筑的优秀作品。
该建筑群以未名湖为中心,呈四周分布。主要建筑有校门、办公楼、图书馆、外文楼、体育馆、南北阁1-6院、岛亭、水塔和男女生宿舍等,全部为仿古建筑风格。各群组大都为三合院式,与自然地形地貌结合紧凑。建筑物多为二、三层,主要建筑用灰瓦红柱,石造台阶,浅色墙面,檐下有斗拱梁枋,施以彩画;次要建筑取民居园林形式,湖边水塔为八角密檐式。园内尚留一些明清旧园遗物,也有从圆明园遗址搬来的石刻小品。现未名湖区仍保持初建时的原貌。
北京大学:图书馆
北京大学图书馆前身为建立于1898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1952年,北京大学图书馆合并了原燕京大学图书馆;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
截至2015年底,北京大学图书馆由总馆、医学馆、38个分馆、储存馆组成,总面积约90000平米。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以及大量引进和自建的国内外数字资源,包括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件)。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
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位于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校园内,现存建筑二十座,较为重要的有清华学堂、清华大学图书馆、体育馆、清华大学大礼堂、清华大学科学馆等。
清华大学校校舍分别于1909年、1914年和1930年三批开工建设,1936年全部竣工。1911年建设的新校门为仿文艺复兴券柱式大门以及清华学堂、校医院、二院、三院等建筑。1914年建设的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和大礼堂等。1936年建筑与前期建筑风格相一致,采用美国近代折衷式的校园建筑风格,特点是砖混结构,外形对称,比例端庄,立面三段式划分,利用清水砖墙面砌出线脚。
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1911年的清华学堂,1912年改建为清华学校,建立清华学校图书室;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后被命名为"逸夫馆"。
截至2015年底,清华大学图书馆(含专业图书馆及院系资料室)的实体馆藏总量约491.2万册(件)、建筑总面积约57229平方米;除中外文印刷型图书外,文献资源还包括:古籍线装书22万多册、期刊合订本约57.4万册、统筹年订购印刷型中外文报刊2394种、学校博硕士论文14.3万余篇、缩微资料2.8万种、各类数据库551个、全文电子期刊69737种、电子图书840.3万册、电子版学位论文353.3万篇。
清华大学: 1-3号宿舍楼
清华1-3号宿舍楼建于1954年,汪国瑜、周维权设计,总面积24861平方米,造价288万元。受苏联周边式街坊布局模式的影响,四栋建筑围成两个大庭院。建筑采用基座、墙身、屋顶的垂直三段作法,水平采用五段(主体、侧翼和连接体)作法;细部按法式作斗栱、鸱尾、棂花门窗、檐下局部彩绘,是校内除工字厅外一组大屋顶中式建筑群,体现了当时流行的"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的建筑思想。目前1-3号楼仍作学生宿舍使用。
北京协和医学院及附属医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院校一体,是中国国家级医学科学学术中心和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由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于1917年捐资创办,1919年10月开办八年制医学本科,是我国最早设有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本科教育的医学院校,被誉为中国医学殿堂。
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校本部坐落在北京王府井地区。清朝时为豫王府,后由洛克菲勒基金会买下,于1921年建成了这所宫殿式外形的校园和医院建筑。优雅的环境和古典风格的建筑显露出浓厚的历史底蕴。
来源:文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