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升学季来临,娃娃升学成了家长关注的头等大事。4月1日,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记者梳理发现,今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应当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义务教育阶段:
中小学入学报名
严禁采集家长职务信息
对于基础教育义务段的招录,政策口径变化不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
在具体入学问题上,《通知》是这样分情况考虑的:
◆ 目前还未实行划片免试就近入学的地方,要根据适龄儿童人数、学校分布和规模、行政区划、交通状况等因素,为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科学划定招生片区范围;
◆ 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鼓励逐步实行单校划片,合理稳定就学预期;
◆ 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积极稳妥推进多校划片,并将热点学校分散划入相应片区,推进片区间优质教育资源大体均衡。
关于划片招生,这不是教育部第一次提到,2018年、2019年的中小学招生政策,也都对就近入学提出了具体要求。
2018年,教育部要求,在教育资源相对均衡的地方,一般实行单校划片;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够均衡、择校冲动强烈的地方,积极稳慎推进多校划片。
2019年,教育部重申,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地方,稳妥实施多校划片,采取随机派位方式入学。小学入学一般采取登记入学,初中入学一般采取登记或对口直升方式入学,按照强弱结合原则合理调配对口直升的初中和小学,保障教育机会公平。
再说回四川,早在2015年4月,四川省就对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提出相应要求——全面实行单校划片或多校划片,所有义务教育公办校对随迁子女“开门”。同年,四川省全面启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另一个比较新的提法,是“入学报名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
之所以今年开始强调这一点,背景也不难理解。近年来,学校收集家长职务信息的新闻时有发生,也包括家委会变味等牵动公众神经的一些新闻,都屡次引发社会热议。
归根结底,无非还是涉及教育公平。
今年教育部在《通知》中首次明确了信息收集的边界:
按照材料非必要不提供、信息非必要不采集原则,提前明确、广泛宣传报名登记所需材料、报名时间和办理方式。推动各地建设和完善统一的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区域内户籍、房产、社保等入学相关信息共享,逐步实现网上报名、材料审核和录取。
同时强调,各地应当采集学生基本信息、家庭住址及家长姓名、联系方式等必要信息,严禁采集学生家长职务和收入信息。而且,信息采集工作应在招生入学时一次性采集,不得利用各类APP、小程序随意反复采集学生相关信息。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就是公民同招: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不得跨设区的市招生。
违规跨区域争抢生源的问题,教育部也每年都在强调。而在成都今年的义务段招生政策中,也明确了这一点:民办学校在学校审批机关管辖区域内招生,优先满足学校所在区(市)县学生入学需求,经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市教育局同意后,可招收本市户籍、随迁子女及其他符合政策的适龄儿童,但不得在成都市外招生。
高中阶段:
压减跨区域招生计划
严禁招收借读生
《通知》提到,各地要全面建立地市级或省级高中阶段学校统一招生录取网络平台,切实加强招生录取过程管理,严禁提前招生、超计划招生、违规跨区域招生,严禁招收借读生、收取借读费。严格落实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普通高中独立招生规定,严禁公民办学校混合招生。
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招生管理,有序规范优质普通高中指标到校招生和省属(省级示范)、市属(市级示范)普通高中、高等学校附属中学招生,同步规范民办普通高中招生,进一步压减优质公办普通高中和民办普通高中跨区域招生计划,确保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如期全面实现属地招生和公民同招。
另外,近年来,“垮塌的县中”频频成为新闻热词,记者注意到,“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不仅写进了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教育部这次的文件中也得到了体现。
特殊群体入学:
取消不合规的
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
关于随迁子女入学,教育部要求: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不得要求提供户籍地无人监护等无谓证明材料。
《通知》提到,各地要完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全面清理取消不合规的随迁子女入学证明材料及其时限要求,不得要求提供户籍地无人监护等无谓证明材料。同时,实行积分入学的地方要完善积分规则,切实保障符合《居住证暂行条例》规定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
上一篇:“中文+职业技能”助力未来之路
下一篇:义务教育入学严禁采集家长职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