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几乎和实施高中新课程同时,与之对应的北京高考新方案的研讨和制定工作就已启动。北京教育考试院作为考试的主管部门,承担着其中的重要工作。考察国外高考、赴已实行新高考的外省市调研取经、深入一线广泛征求意见……考试院的命题专家们度过了最为忙碌的两年。
第1步 理论论证
“北京高考新方案经历了六个方面的调研。”昨天,在北京新高考方案的发布会上,北京教育考试院副院长臧铁军介绍起两年来考试院在制定高考新方案时经历的一系列工作,如数家珍。
早在2007年,北京在进入高中新课程时就宣布,3年后实施的新高考方案将是一份由教研专家、一线教师、招生考试专家等共同参与制定,并广泛听取各界意见,科学、可行的方案。
如何体现方案的科学、可行性?作为方案主要制定部门的北京教育考试院开始了周密而细致的调研工作。臧铁军是北京教育考试院主管高考命题的副院长,据他回忆,方案在制定伊始是理论论证工作。“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对国内外高考改革总体趋势进行系统研究和论证。”
第2步 调研取经
专家们调研了美国、日本、欧洲、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高考形式,分析发现,尽管各国及地区在具体考试形式和内容上千差万别,但究其核心,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已成为全世界高等教育在选拔学生时的重要标准,这一标准也相应体现在北京高考新方案的制定中。
国内已实施新高考的省市也是命题专家们关注的重点。北京是全国第三批进入高中新课程的省份,在此之前,已有11个省、市、自治区进入了高中新课程。从2007年起,考试院新高考方案调研组的专家们奔赴各试验区,对各省市新高考施行情况进行系统调研,包括对旧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教材进行详细对比,形成了一系列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与高考相关问题研究的报告。
与此同时,在北京市,一项在4000名高中生和2000名高中教师中展开的问卷调查也在铺开,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北京市高考改革调研报告》应运而生。在强大的调研数据支持下,北京新高考方案轮廓逐渐形成——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为学生减负、分类考试、建立多元化考试评价制度等关键词出现在方案制定者们的思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