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1 文章列表101 文章列表201 文章列表301 文章列表401 关键字列表1 关键字列表101 关键字列表201 关键字列表301 关键字列表401 问答列表1 问答列表101 问答列表201 问答列表301 问答列表401
你好!欢迎来到学路资讯,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手机扫码访问

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高考动态详情

2010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招生统一文化考试试卷评析

  语文——稳定中体现课改精神 变化中彰显命题追求

  2010年秋季高考语文卷的命制在稳定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变化中彰显试题的选拔功能与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导向功能。

  1、阅读材料的选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今年的阅读材料的选择体现了以下特点:

  (1)选文体裁多样,题材丰富。今年选文涉及到五种体裁,有利于不同认知风格的考生展现各自的才能。题材涉及到的范围也较宽,有对传统文化艺术的思考,有细腻的写景抒情,有记叙人物的传记等。结合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要求,书法绘画、传统节日、历史优秀人物等题材同时体现了“两纲教育”的宗旨。(2)选文平实,又有一定深度。选文平实可以避免学生在阅读时出现过大的障碍,同时又有一定深度,体现了选拔性测试中对试题区分度的要求,保证了测试的效度。

  2、今年的阅读试题力求科学,全面、均衡地设置测量目标。首先,考试手册、“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命题的基本依据,今年高考试题更加关注每一道试题与“课程标准”中目标是否一致。其次,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依然是阅读能力测试的重点,直接测量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的试题有6题,共计23分,占阅读部分的比例接近29%;间接测量文本整体把握能力的试题4题,共计12分,占阅读部分的比例接近15%。再次,关注语文教材,设计与高中语文教材内容有关的试题是近年语文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今年的试题与高中语文教材仍紧密结合,如第17题词语解释及18题对词汇用法和意义的考查都密切结合文言文教学内容,另外,今年的试题在与教材结合的方式更为深层、自然。

  3、作文命题今年依然是材料作文。今年的材料类型较去年有所变化,属于组合型材料,一中一外,一古一今,考生可以进行比较,减少作文审题上的失误。提示语还直接引导考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这也符合上海市二期课改关于作文教学的理念。高考作文注重考查学生的思辨能力,该材料可以从“眼前小利”与“长远的利益”、“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等辨证关系去审视。

  分析今年的高考试卷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语文的命题继续贯彻二期课改理念,稳中有变,更加有利于引导高中语文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真正的语文能力。

  数学——依托教材 紧扣标准 注重“双基”考查

  2010年秋季高考数学卷坚持能力立意,依托教材、紧扣课程标准,力求难度适中,大多数试题以常规形式呈现,试卷力求贴近中学数学教学,贴近考生。

  1、紧扣标准,注重“双基”考查。基本知识与基本内容,是中学数学教学的根本。试卷加强了对“双基”的考查,比如,客观题目中考查了解简单不等式、复数的运算、程序框图、抛物线的的方程、极限的计算、分层抽样与概率、反函数的性质、向量分解、集合运算、充要条件、利用计算器判断指数方程解的范围、利用正(余)弦定理判断三角形形状等基本知识和技能,19题考查三角函数基本公式的运用以及基本计算化简能力;20(文21)题的数列题,考查等比数列以及数列前 项和 的的基本知识,亦属常规题型;22题,在“远离(或接近)”的背景下,考察基本不等式的内容,以及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

  2、体现文、理科差异,关注试卷的认知要求与测量目标要求的一致性。文、理科考生在考查内容以及认知能力要求上有很多区别,这些均在今年试卷中有较好的体现。尽管题目背景一样,但在设问要求上明显体现了对文、理科考生不同的能力要求。比如,在所谓制作灯笼的应用题中,理科卷是求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大小,文科卷则是要求考生画出三视图;在主观题的数列题的第二小题中,理科卷要求求前 项和 的最小值,而文科卷则直接问 何时递增;22题的第三小题,理科卷要求考生指出函数的基本性质,文科卷则明确要考生指出几个具体的性质;23题的第三小题,在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文科卷相对比理科要求要低一些。

  3、能力立意保持依旧。能力立意一直是上海高考数学卷的特色之一。今年数学卷依然设计试题考查自主学习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填空题中关于矩阵对角线元素之和的题目,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归纳发现能力;理科卷14题,在分类讨论、思维的严密性等方面具有一定要求。23题以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为出发点,探究对于平面上给定的点 以及椭圆上的点 ,何时存在椭圆上两点 使得 ?若存在如何构作两点 ?第二小题为第三小题做了铺垫,在提供问题解决路径的同时也适度降低了试题的难度。理科第三小题,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对思维要求较高。

  英语——科学命题 积极反拨教学

  2010年秋季高考英语卷的考试内容均在二期课改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科范围内,试题设计均按照考试手册所定义的测量目标,在测试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侧重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注重试题的科学性,力求科学准确地测试出体现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听、阅读、写三项技能。在保持试题适当的难度和区分度的同时,力求给中学的英语教学以积极的反拨作用。

  根据语言测试的特点,试卷的选材和试题的设计新颖真实。

  1、选材注意信息的时代性,注重多角度和多侧面,题材包括:体育活动介绍、酒店经理一天的工作安排、树木生长期加快的原因及对环境的影响、写作中“修改”环节的意义和方法、人与动物、论文注释、太阳黑子活动可能对2012伦敦奥运会的影响、体育课改革的新思路、滥用药物的现象等。材料基本选自英语国家的书报杂志和真实的演讲内容,不仅内容新颖,信息量大,而且语言地道,使考试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一个学习和获取信息的过程。

  今年的写作题要求考生根据一幅小学新生上课的图片,描述图片中的情景,并与自己同时期的上课情景进行对照,谈谈感想。每个学生都有相关的学习经历,但对照的结果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所以感受可以各异。在保证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的同时,不同层次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能得到较好的体现。

  2、试卷中每道题目的设计均有明确的考查目标,并考虑到目标分布的合理性。

  在听力理解部分中,不仅有要求听懂和获取事实信息的题目,也有要求听懂隐含意思,从而推断言下之意,填补“信息差”的题目,还有要求听懂语篇大意,归纳主旨的题目。长对话之一以真实生活中看病为背景,体现了交际法语言测试真实性的原则,要求考生边听边填写医生所作的记录,完成交际任务。此部分的重点还是考查考生是否听懂了对话的内容,要求考生填写的词均为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词汇。

  语法是基础知识考查的重点,考点均为考试手册中规定的语法项目,覆盖面较广,并且基础、常见,不偏不怪,题干简洁明了,测试目标明确。试题的设计同时也体现了语法并不是静止的语言知识,而是一种语言技能和动态应用的过程,包括形式、意义和运用三个方面,只有真正看懂了句子的意思,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词汇部分改用新的题型后以语篇形式考核学生对词汇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社会反响良好。

  完型填空和阅读理解都是考查阅读理解能力的试题,问题的设计都是围绕测试目标所定义的阅读能力要求,并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题材和语言难度设问,只要读懂文章,就能正确回答问题,不会因为对问题及选项的理解困难而产生答题困难。今年阅读理解部分中采用了新题型“简答题”,要求考生通过书面形式表达自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选择题有明显区别的是,简答题的答案不是现成的、供选择的,而必须由考生本人用文字书写,由于无法猜题,考生的具体回答能够比较确切地反映出考生是否理解以及理解的程度,考生只有在真正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能做出正确回答,更接近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阅读活动,不仅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对阅读教学起积极的反拨作用,倡导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猜测。

  翻译题主要考查对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的运用能力。除了考查对所学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对中、英两种语言表达差异的敏感度,考查是否能将汉语的意思用符合英语习惯的句子表达出来,而不是只会按字面顺序将中英文字字对译,因此体现了对语言的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今年试卷的难度总体与近年持平,保持中等偏易。各大题试题的难度分布基本为先易后难。

  政治——把握科学理性,考查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

  2010年秋季高考政治卷严格遵守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注意不同领域考试内容合理配比、试题行为目标与考试内容学习水平一致、测量目标合理分布等,并在此基础上,着力通过调整试卷题型、明确题型测量功能、呈现简洁明了的试题、关注情景材料的公平性、推进评分方法和评分标准的改革等,增强教育考试测量学方面的科学理性,以更加有效地考查考生的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有利于高校选择新生,对教育教学产生良好的后效影响。

  1、内容与形式:稳中有变,变中求新

  就考试内容言,试卷覆盖政治、经济、哲学三大领域以及一年来国内外重大时事,其中哲学领域权重由去年的20 %上升为26 %,整卷中哲学领域各大题型,如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简答题、分析说明题等都已自成学科风格。

  就考试题型言,填空题退出上海高考政治试卷,以单项选择题题型考查再认、再现国内外重大时事能力,旨在引导教学更多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注重平时关心时事。

  就试题呈现形式言,政治常识分析说明题将部分文字信息转换成简洁明了的图表,旨在有利于考生能够更加清晰的提取和整理信息。论述题摒弃论题背景介绍材料,采用直接设问的经典论述题形式,旨在减少文字阅读量,力减试卷冗余信息对考生答题的影响。

  2、热点与重点:转换角度,增强力度

  不避热点,公平考查学科思维力度。今年《选举法》的修订在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为社会广泛关注。为维护考试公平性,试题选择以1953年以来我国随着城市人口比例的变化,逐步缩小人大中城乡代表人口比例的几个节点,考查了“选举制度乃至整个民主制度发展受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随国情变化而逐步发展完善”等知识点。

  不避重点,公平考查学科知识综合能力。随着国力增长,我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影响力日趋提升、举世瞩目,我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鉴于此,今年论题要求考生结合国内外因素阐述对“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解。

  3、能力与导向:创制新题,答案示例

  在评价中观察考生的学科理性。“志愿者精神”一题,要求考生运用内外因关系原理分析评价某一高中生自述理由能否支持其观点,此题考查考生一致性评价能力,这是有别于一般的价值判断的评价能力,能够比较显著地区分考生学科理性强弱。

  以答案示例引导对评分策略关注。第34、35、37、38等主观题以“答案示例”代替答案要点,并配以相应评分标准,大分值主观题通过观察多个行为特征评分,每个行为特征的不同等级都相应地描述了不同思维层次考生的表现,表明主观题主要考查较高端能力,对考生应答中反映出的学科思维给予评分。

  历史——关注学科能力和历史知识

  1、凸现新教材特色,有利于中学教学从总体上把握

  参加2010年上海秋季历史科目高考的考生是全面使用新版历史教材后的第一届学生。新教材知识点多、总容量大的特点,对命题是个挑战,处理好这个问题,对以后的中学历史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今年的试卷从三个方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

  (1)体现新教材“从分散到整体”的理论框架。既然历史在不断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中成为世界历史,那么,研究世界历史就必须以世界为全局,考察它怎样由相互闭塞发展为密切联系,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过程。例如非选择题第35题,要求考生叙述人类历史从分散到整体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历史影响,就是考查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这一理论框架的把握程度,以避免历史知识的碎片化。

  (2)对热点问题的全新处理。今年世博会在上海举办让上海成了全球瞩目的焦点,教材第七分册中有一个单元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内容,于是就有了非选择题第31题关于上海近代以来的城市变迁,要求考生把上海历史的变迁放在中国历史发展和世界历史发展的大框架下思考。对热点问题不回避,不追随,考查的角度基本做到了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3)体现史学方法在具体问题下的运用。教材编写中适当地加入了“二重证据法”等史学方法的介绍,非选择题第33题“曹墓之争”就是考查学生如何在新情景下运用所学的史学方法分析问题,并对现在学术界存在的造假现象提出自己的思考。

  2、试题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1)丰富传统的命题形式,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以往的命题中已经考虑到了题型活泼的要求,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今年的命题从形式上也作了一些推进,增加材料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如选择题第23题重建历史场景,非选择题第31题展板的设置,第36题为漫画配上解说词,第37题一份“和约”等等,力求改变以往历史试题死板、严肃的面孔,以达到图文并茂和丰富多样。

  (2)减少考生的阅读量,提高材料的有效性。例如选择题第27题从曲线图的变化来分析罗斯福新政前后不同措施所取得的效果,第13题从地图信息中判断不同朝代的边境贸易,第15题从材料中分析启蒙运动的实质是理性的引领,非选择题第33题关于曹操墓的不同争议,第36题关于德意志民族战后45年的三幅漫画等等,精选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材料,减少阅读量的同时并不降低思维的质量。

  (3)试题中首次以“示例”来引导学生答题。今年命题的一大亮点就是增加了“示例”,有的是知识概念的梳理,如选择题第12题中的“年号”;有的是历史概念的理解,如第14题“激烈变革和动荡的时代”,第29题对历史事件的分层, 既可以引导学生答题,又能起到增加区分度的作用。

  地理——地理原理与创意情景的结合

  2010年秋季高考地理卷命题保持了贴近时代、关注社会、侧重考查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并力图凸现地理高考对中学地理教学的良好导向作用。

  1、将2010上海世博会相关内容作为地理高考情景材料

  继去年地理高考运用世博会瑞士馆作为情景材料以来,2010年上海世博会内容继续成为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素材。今年的地理高考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选择题开篇,考查考生对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职能、自然环境密切关系的认识。在综合分析题部分的第一大题,以上海世博会青海馆的主题为中心素材,让考生分析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的自然地理条件,写出长江和黄河流经的省会城市,体会青海省对全流域城市和文明的养育功能,并在此基础上阐述我国城市发展中面临的水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提出青海省作为“中华水塔”应该采取的有效举措。试题还考查学生如何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考虑世博会园区内太阳能装置与墙面的夹角,体现了知识的灵活运用。

  2、将地理基础知识作为考查的核心内容

  试卷涉及的考点覆盖面广,如:我国主要江河、洋流与渔场、文化圈、农业地域类型等地理名称与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火山地震带、重要板块等地理分布事实;朔望月、黄土峁、人口性别比、旱作农业、产业结构优化等地理概念;潮汐产生、季风形成、人口分布等原理;月相变化、地域分异、地震分布等规律;我国水资源、变质岩、季风气候、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河流流向、自然灾害、月球运动、城市空间结构、旅游资源等地理特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酸雨危害、外来人口、旅游资源开发等地理国情知识,这些内容都是中学地理教学强调的重要知识。

  3、将学科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考查放在突出位置

  今年的地理高考命题立足于上海地理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目标,按照“学会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方法,学会搜集、处理、运用地理信息的方法,学会进行地理观察和观测、地理实验和地理调查的方法,具备一定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地理的能力”要求,既重视地理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又不拘泥于教科书的表述,以“能力立意”进行试题构思与内容创新。例如,自然地理方面引入了检测计算“相对湿度”的地理实验内容、人文地理方面关于“制造业结构调整”一题中引入了“雁行模式”、区域地理方面引入了非洲厄立特里亚、我国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分布的内容等。这些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地理原理,结合试题提供的概念定义、图表资料进行新的认知学习,展示新的思维过程,提出新的措施建议。在地理技能方面,试卷中涉及图表数据信息阅读有15处,其中有年降水量线、油菜开花日期等值日线分布图,有上海外来人口增长、制造业相似度曲线图等统计图等;文字阅读9处,比如制造业优化、厄立特里亚、地震等题目开头均有文字阅读材料,对解题均有重要作用;涉及地理计算有5处,有相对湿度、区时与地方时、恒星月与朔望月等计算;涉及地理文字表达有19处简答题,其中“上海外来人口”是一道集中考查表达能力的大题占到9分;在地理思维方面,分析、比较、归纳地理特征的有10处;解释与说明地理成因与地理规律的有8处,比如,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形成原因、澳大利亚西北部一月七月风向变化的规律与原因等。评价与解决地理问题,要求提出建议的有4处,例如对上海外来人口变化的积极意义评价、水资源问题解决的建议、如何进一步开发旅游资源的建议等。

  4、将发挥高考对教学的积极导向作用作为命题基本宗旨

  今年的地理高考注重试题的测量目标与考查知识点的认知要求的一致性,试卷难度努力保持稳定,杜绝过难试题,控制难度系数,凡是涉及有关新内容的试题都有相关的知识铺垫和设问台阶,以期显现较好的区分度。试题评分标准的制定也考虑了与上海二期课改关注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培养目标的结合。以填空为例,试卷适当考虑了对程序性知识和陈述性知识给以高低不同的赋分。问答题的答案,一方面尽量避免对教科书的文字直接引用,另一方面针对有开放性答案的试题,答案多留有余地,评分标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考生任答其中一、两个方面即可得分。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