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肥市大蜀山西麓,有一座“X”造型的建筑,代表着“未来和未知”。这里,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所在地。
2012年10月24日,由安徽省、中国科学院、合肥市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方共建的中科大先研院正式揭牌,一个区域性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式建立,开启了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孵化和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深化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成立之初,中科大先研院就不断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主动打破体制温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出一条独特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新模式。
创新管理体制,落实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运营机制;创新科研管理机制,试点项目经费包干制度,切实激发团队创新活力;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构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探索自然科研系列职称自主评审,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抢抓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机遇,明确中国科大科技成果通过转让或授权至先研院,打破成果转化的隐形藩篱;创新投资融资机制,组建技术经理人团队,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全周期服务。
“改革打破了束缚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性障碍。”中科大先研院执行院长康宇说,作为高技术研发应用的新型研发机构,中科大先研院可以自主开展资产评估、管理、使用、处置和对外投资,因缺乏经验、先行先试出现的不足或短板,只要符合国家改革方向,决策程序符合法律、法规规定,且未谋取私利的,对单位和个人不做负面评价、免于追责,这些改革举措极大鼓舞了科研人员投入创新创业的热情。
十年来,凭借灵活的体制机制,中科大先研院加速尖端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与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展开人才培养合作,解决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短缺问题。
十年来,中科大先研院不断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与知名企业开展共性技术开发,催生了一批重大技术成果,知识产权申请量逐年递增,2018至2021年连续四年入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
四链融合——促进创新动力
成立十年来,中科大先研院打出创新“组合拳”,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开展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直接服务地方经济一线需求。
以“中国科大先进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国家级孵化器为抓手,先研院对接中科大、中科院以及海外留学校友等上游优质科技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和资本市场的手段,累计孵化中国科大和校友企业303家,其中国家高企90家,瞪羚、雏鹰等高成长企业51家,孵化的华米科技、东超科技等已成为行业知名企业。
“我们还建设了若干个共性技术服务平台,这些技术服务平台对园区的所有科创企业开放。”康宇说,通过人才链、科研链和产业链的有机互融“催生”化学反应,推动生态链上的企业不断碰撞出新的科创火花。
近年来,中科大先研院还全资成立资产运营公司,设立安徽执新创业投资基金、红专东方基金等2支投资基金,通过基金及直投方式,累计投资34家企业,探索从资产经营性收入为主转化为企业孵化投资收入为主的发展新模式。
协同育人——积蓄创新潜力
关键技术的科技应用和转化方面需要大量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近年来,中科大先研院自觉担起历史重任,把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作为出发点,为国育才。
2019年,中科大先研院作为中国科大二级学院开始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2020年9月,中科大先研院首批专业学位研究生正式报到。先研院实行“1+2”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即1年以项目为导向、与产业需求相结合的课程的在校集中学习,2年在实践基地的应用产业化实践活动。
中科大先研院副院长李兴权介绍,先研院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定制化”培养模式,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紧密连接,摒弃仅仅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的做法,“引企入教”——从招生、课程建设、实践学习、导师指导、培养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推动行业企业和前沿研发机构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学位论文选题来自实践应用项目,校内导师从学术上提供专业指导,实践导师在整个项目实践的过程当中,提供与产业应用相关的实践指导。
三年来,中科大先研院累计选聘实践导师260多人,累计招收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900人,努力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
2020年9月8日,中科大信息与智能学部以及中科大先研院的近1400名研究生新生入驻先研院园区。
十年风华正茂,十年风雨兼程。从2012年的省院市校四方共建,到2022年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科大先研院始终勇担创新使命,奏响时代强音。
展望未来,中科大先研院将持续推进建设试点,打造中国科大海内外师生校友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的集中集聚区,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基地和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为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 “科大硅谷”核心区规划建设和中国科大“双一流”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杨晓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