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一扇窗,让科技之风跃动山谷
“段老师,鱼在水里用什么呼吸?”“太阳还有多少年会消失?”在新疆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第23届南通大学莫文隋研支团新疆分队成员段雅棋作为科学课老师,常面对同学们“十万个为什么”式提问。
基础教育阶段是“孵化”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素质的决定性阶段,中小学校科学教育质量对培养学生科学素质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双减”政策实施,科学教育越来越多地进入江苏省高校支教团的课程中,学子们“各显神通”,让支教地的孩子们感受更多科技的美好。
“十八般武艺在身”,科学老师自制教具
段雅棋是南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名本科生,负责南通实验学校三年级6个班的科学课教学。在支教的这段时间,她深切感受到孩子们对课堂内外的科学充满好奇。
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让孩子们更好地上科学课?“这里很多孩子没去过繁华都市,我希望让他们看到更加‘眼见为实’的科学技术,而不是止步于图片和视频。”于是,段雅棋化身“科技达人”,自制或购买科学教具。在讲述过山车时,她用纸盒做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在讲授《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时,她提前通过网购备好蚕蛹,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蚕宝宝如何孵化、成长、吐丝结茧……“希望我的努力能在他们心中种下一颗创新创造的种子。”段雅棋说。
今年5月,段雅棋所在的南通大学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团被授予第18届“江苏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从2016年到2023年,共有8届、52名南通大学的学子一路西行,把弘扬“莫文隋”精神与支持西部基础教育事业相结合,奔赴青海贵德与新疆伊宁。
今年7月即将出发的第24届支教团团员们,准备了更多富含“科技含量”的开学第一课——“我要把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展示给孩子们看,让他们了解这背后的‘奥秘’。”“我要给同学们讲述什么是人工智能,希望他们知道数字经济正在改变生活。”
打造“科技节”,点燃梦想激发潜能
利用午休时间在创客教室内和同学们一起编写程序代码,再输入小车进行实验……还有几天,贵州省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即将举行,南京邮电大学研支团成员们正带着贵州省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板场镇初级中学的孩子们进行赛前准备。
“以前,这里的同学们基本没有接触过编程,当他们第一次看到自己写的代码让机器小车跑起来,那种溢于言表的喜悦让我们感触很深。”南邮研支团贵州分队队长黄位说。
从去年抵达贵州开始,南邮研支团成员,来自该校电子与光学工程学院、柔性电子(未来技术)学院的单佥就一直在思考:如何发挥教育、科技方面优势,有效协助支教学校开展丰富的课后服务?经过充分准备,他为当地的孩子们举办了一场科技节。“科技节增强了我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启发了我们的思维,也为我们拓展了课外知识。”参与活动的学生说。
一次科技节,在学生们心中播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而科学的种子茁壮成长,与“园丁”们的悉心呵护和持续培养息息相关。单佥又和同学们“碰撞”出新的做法,他们在支教学校和乡村学校少年宫的科技班、计算机班,教授编程基础理论知识、Microbit编程机器人拓展性课程,给孩子们带来具有南邮特色的STEM资源包,引导学生形成编程思维。
“科学普及是吹向山区教育的春风。我们希望在支教过程中为西部地区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激发他们在未来科学之路上的无限潜能。”黄位说。
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尽享科技之“趣”
小巧可爱、精致灵活的机器人正用温柔亲昵的声音向小朋友们传递最新天气讯息;飞驰的小车可以自动驾驶,主动避开障碍;无人机抖动着双翼,越过村口繁盛浓密的枝叶……去年暑假,由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支教团在南京市高淳区仙圩村举办的“晓园·仙圩”晓课堂——创想未来·STEAM科技营里,一个又一个科技小道具掀起“科技旋风”,让孩子们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
转眼间,今年暑假即将来临,科技营将再次开营。这段时间,南京晓庄学院的志愿者们又忙碌起来。“我们正在抓紧备课,今年要和孩子们讲述更多有关机器人、避障小车和无人机背后的故事,让枯燥的科学术语变得更加新鲜有趣。”志愿者郑聂欣告诉记者。
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陈华锋是科技营的策划者之一。他在前期调研中发现,很多乡村留守儿童鲜有机会参与科普活动或接受科学教育,“作为师范院校中的新工科学院,我们正在进行教育机器人的研发和人工智能课程的开发,有优势也有义务带领孩子们接触更多科学知识、感受科技的魅力。”
从2020年至今,南京晓庄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支教团为南京周边乡村的孩子们,提供了包括Scratch编程、数学思维拓展游戏、3D打印制作等多种线上线下特色课程服务。“未来,我们将带着课程前往更多乡村,让孩子们尽享科技之‘趣’。”陈华锋说。(叶 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