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列表1 文章列表101 文章列表201 文章列表301 文章列表401 关键字列表1 关键字列表101 关键字列表201 关键字列表301 关键字列表401 问答列表1 问答列表101 问答列表201 问答列表301 问答列表401
你好!欢迎来到学路资讯,一起开启学习通关之路。

手机扫码访问

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院校专业详情

2022-05-23 兰州理工大学:在疫情大考中构建“大思政”格局

“中国之治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体现着解决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中国智慧。”兰州理工大学思政课教师高瑛在讲授该校2022年开设的“四史”课程“改革开放史”时说。

近年来,面对常态化疫情防控考验,兰州理工大学充分把握新形势、瞄准新问题,坚持因势利导,主动用好疫情防控这本思政教育的“活教材”,深入挖掘师生抗疫的生动育人元素,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理念,引导广大师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上好“战疫”思政课

2022年3月,兰州疫情突起,兰州理工大学党委组织全校师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开展热烈讨论。

马克思主义学院借助新建的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中心,上线了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为疫情防控期间学生学习提供了便捷。在此基础上,开设了“四史”思政课以及甘肃红色文化资源思政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过讲述学校师生和校内外志愿者的抗疫故事,让学生在具体可感的抗疫实践中深刻感悟“奋斗的青春最美丽”,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学生与党同向同行的定力和勇气。

同时,学校将主题班团会、主题党团日、“三会一课”和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也变成疫情防控思政课的课堂,组织开展了百集微党课、微团课大赛等活动,采取小角度切入、多角度论证、举实例用数据、联系自身成长经历的方式,围绕党史、校史、抗疫精神等6个主题用青年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和方式,讲述党的光辉历程。

此外,学校还分组错时组织学生党员开展“闯关式”党史沉浸式学习,通过设置主题学习站点,40位研究生、本科生党团员沿着时间轴,带领学生们共同回顾百年大党的伟大成就和精神谱系,引导学生自觉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深挖“战疫”育人新元素

因为“时空伴随”原因需要到集中隔离点隔离的青年党员教师倪文杰,丝毫没有受到环境影响,坚持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对话、连麦、使用“答题卡”等与学生积极互动,努力提高课堂效果。

“穿上防护服,一工作就是四五个小时,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医护人员。”学校医院护士长肖淑红说,虽然辛苦,但大家都士气高涨,抱着必胜的信念。

教师志愿者樊洁平、贾永胜自制的核酸检测扫码小神器发挥了大作用,解决了户外高光环境下健康码识别困难、采样速度慢等问题,得到大家纷纷点赞;材料学院2020级学生张晓莉,主动请缨参加核酸检测现场秩序维护和学生宿舍楼宇执勤等各项志愿服务,在抗击疫情中淬炼成长……

两年来,兰州理工大学的65名校医院医务人员、近两千名师生志愿者闻令而动,“天使白”“志愿红”齐心协力,共同守护大家的“健康绿”,学校通过多种途径讲好校内外战疫故事,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有力激发了广大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干事创业的激情。

如今,学“抗疫精神”系列主题团日、青年志愿服务线上“双选会”、“青春正当时携手共战疫”线上学习经验交流分享、“艺”起抗疫——口罩创意设计大赛……精彩纷呈的校园文化活动,正在为学校思政教育融入新的丰富元素。

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

“面对身体不舒服、眼镜坏了、没有电脑完不成线上作业、就业遇到困难等各种问题,校内外共同联动,保证学生遇到的难题都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及时得到解决。”2021年入职的兰州理工大学能动学院辅导员张慧琴,在两次疫情封闭管理期间,虽然面临种种考验,但她感到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一次,张慧琴班里一个学生过生日,根据学校疫情防控政策,外卖不能进校。她立马想到自己办公桌抽屉里有未使用的生日蜡烛,学校食堂窗口也有小蛋糕卖,于是买了苹果和一些小零食,连同蛋糕蜡烛一起送给了这位学生,师生们一起过了一个简单又难忘的生日。

疫情防控期间,学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14个学院第一时间成立教学工作组,近千名教师转战云端课堂,群策群力确保线上教学“同质等效”;学工队伍充分发挥善做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势,全员全时入住学生宿舍,关心留意每位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状况,及时做好疏导工作……

目前,面对毕业生求职就业的关键时期,学校主动出击,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引导用人单位开展“线上春招”,共举办“百日冲刺”线上双选会3场,参会企业1846家、提供岗位数9789个。同时,为保障学生高质量就业,学校还组织了为期14天的“宏志助航计划”线上就业力强化提升、公考专项技能提升及备考攻略等实训活动,持续为毕业生提供贴心周到、落地实用的就业服务。(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记者 尹晓军)

相关推荐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