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一场疫情突袭,让忙碌的申城按下了慢行键,居家隔离、线下停课、停工停产……2500万人口的上海,面对传播速度快、隐匿性强的奥密克戎变异株,打响了最为艰苦的一场抗疫攻坚战。
3月12日起,上海市中小学全部调整为线上教学;高校和部分中职学校按校区转为封闭管理模式。3月28日起,上海开始了规模最大的新一轮核酸筛查。
疫情给上海教育系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教育部的部署指导,带领全市广大师生员工全力以赴、同心守“沪”,防控疫情、稳定教学,保障师生健康安全。
上海疫情经受住了最为严峻的防控考验,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近期每日新增感染者持续减少,疫情防控形势持续趋稳。点点星光汇聚起来的光芒,抵御着万难,传递着真情,也共同记录下了上海教育这个不平凡的春天。
“疫”无反顾,携手共风雨
他们服务教育管理前沿,而今却24小时“待机”、下沉一个个被疫情围困的校园;他们耕耘三尺讲台,而今却手提肩扛、化身“大白”守护学生安康。
在疫情防控最严峻、复杂、吃劲的关键阶段,上海教育系统第一时间吹响“集结号”。党员师生一面旗、志愿汇聚一股劲,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时间与生命的赛跑中,跑出了上海教育系统疫情防控的加速度。
大疫当前,责任如山。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第一时间组成学校防疫工作专班、24小时运转,从严从紧、从细从实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先后向10余所院校派驻工作专班,紧盯校园封控、核酸检测、流调溯源、闭环转运、学生心理辅导等重点环节。在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从主要领导到干部职工,都是24小时在岗尽责、连续作战,全力遏制疫情在校园蔓延。
自3月中旬以来,学校防疫工作专班还与有关部门积极协调,为全系统调拨生活保障物资、应急保障物资等。据统计,已累计配送供应各类主副食品21722吨、防疫物资612万件、应急行军床8600张、睡袋28000余套。4月1日起,上海教育系统启用东方绿舟作为“临时救治隔离点”,组建核酸采样和检测相关队伍,对各高校提出的核酸复查需求第一时间响应。
在挺身而出的人群中从不缺少教师的身影,育人为师、抗疫为士,战疫时刻,他们用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演绎了一堂人生大课。
3月12日,全市在线教学启动的第一天,上海小学、初中、高中共41个学段学科的中心组近3700人,一日之内全部组建完成。在“空中课堂”播出的同时,由包括全市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双名工程”团队等教师在内的200余名优秀教师共同参与建设的“名师面对面”栏目也持续播出,全市中小学教师用爱与责任,让居家的学生真正做到“停课不停学”。
3月9日开始,上海交通大学保安人员对每一个要进入学校的教师,都要多提一个问题:“老师,学校只进不出哦,你确定要入校吗?”因为从这一天起,每一个入校的人员最少14天不能出校。但教师们的回答都是毫不犹豫的“我确定”。
事发突然,许多高校教师甚至连日常生活用品都来不及准备、有的教师孩子刚满月、有的教师年底即将退休,但他们毅然逆行进入已经闭环管理的校区,开始这段特殊时期的坚守。
在请战书中,他们写道:“我不放心我的学生,我得回去。”“我自愿申请坚守疫情防控第一线!”教师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成为铸牢抗疫防线的温暖后盾。
党旗所指、吾之所行。向“疫”而行,上海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主动请战、冲锋在前,当起“先锋队”和“排头兵”。
“还需要人手吗?”“我是党员,我先上!”复旦大学校园启动准封闭管理后的第一天,“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就发出倡议,“星火”之光迅速汇聚,成立研究生党员志愿服务队42支,覆盖研究生党支部158个、研究生党员1600余人。上海海洋大学1800余名党员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担任开课、结课导师,开启“云端思政课”,将抗疫“战场”作为初心“考场”。
越是特殊时期,越要扛起特殊责任,几代党员教师都用行动将誓言擦亮。有47年党龄的76岁老院士、上海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孙晋良坚守一线,带头攻关航天科研任务,带领团队力争防疫和科研的“双赢”。上海中医药大学青年教师朱娴丹在校园封控前毅然返回学校、坚守岗位至今,并推迟了原定于3月19日的婚礼。朱娴丹说:“婚礼延期,家人的理解和爱都不会延期。”
抗疫一线,大学生志愿者同样“疫”无反顾贡献着青春力量,师生同心、双向奔赴。
在上海高校成为身着蓝色马甲或防护服的“蓝朋友”的机会,“比抢冰墩墩还难”。“即便知道要冒雨工作,同学们还是在志愿者上岗名额发布之后,很快秒光,这样的热情也带到了岗位上。”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2018级艺术教育本科生郎朗说。
截至5月6日,抗疫期间面向特定群体开展的“爱心云托班”和“云陪伴”课业辅导,已经获得20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的热情响应,共为1522名战疫一线人员子女提供线上陪伴服务和兴趣课程,为十余所方舱医院内的患病中小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和线上陪伴服务。结合专业特色打造2000多节特色课程,大学生志愿者累计上岗22658人次,累计托管33323课时。
上海教育系统全体动员、众志成城、尽锐出战,凝聚起强大的战疫合力,共同筑起了上海校园坚固的防线。
“疫”路同行,封校不封爱
3月中旬开始,上海高校打响了最为艰难的抗疫战,封闭和准封闭管理的校园却无法阻隔爱的传递。
为了降低疫情传播风险,上海高校均实行了网格化管理。如何关爱好“居宿舍”隔离的每一名学生,化解学生因疫情可能产生的焦虑?
高校辅导员们全身心投入、全天候陪伴、全方位育人,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共同抗疫。从那一天起,他们化身协调员、服务员、采购员、管理员,宿舍走访关心、穿梭核酸现场、师生动态排摸、开展线上班会、组织志愿服务……昼夜不歇的努力,只为做到学生需求“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凡事有交代”。
“厕所堵了、眼镜坏了,还有防疫工作的诸多细节问题,每天都会面临许多棘手的情况。”上海交通大学辅导员任子文在对478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超过80%的学生因疫情影响,学习效率或多或少打了折扣。于是,他开展了线上“云端自习室”活动,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针对部分学业困难学生,主动采取“云帮扶”;组织“云上邮局”系列活动,疏缓学生心理压力,用无数温暖日常,攒出爱与希望。
特殊时期,上海高校也用多样化形式上好抗疫这堂“大思政课”。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中,结合当前抗疫生动素材,教育引导学生在疫情防控“大考”中读懂中国之治。华东师范大学大夏书院协同马院等9个专业院系,在书院官微推出“疫情下的大思政课”。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开展“同上一堂疫情防控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活动……各高校纷纷将身边的抗疫“活教材”转化为思政“新教材”。
全国首届思想政治理论课展示特等奖获得者、上海师范大学马院院长张志丹不仅主动请缨进驻校园,还统筹组织开展了线上第六届全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高层论坛,合力共话如何把抗疫故事融入思政大课堂。
许多高校还将在线专业课堂“搬”到抗疫战场,敏锐把握各种育人契机。东华大学纺织学院的课堂上,教师黄晨结合口罩的变化,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与民族自信;上海海洋大学近800名师生在自己的“包干区”进行全员“劳动教育”课,并探索开展劳动教育评价;上海海事大学向全体学生发出节约粮食的倡议书,以生活中的小行动担起疫情防控的大责任。
同疫情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更是精神的对垒。校园奋斗者们也用实际行动影响着大学生们,表达着对祖国更深厚的爱。
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嘉瑜等从3月初开始就将“家”安在了实验室,保证了实验数据的产出进度,而纸板箱+睡袋就是他们的床。陈嘉瑜说:“作为一名生命科学科研工作者,我愈发感受到建设科技强国、健康中国的紧迫性。”
在庄松林院士的带领下,上海理工大学光电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大伟教授项目组与相关单位联合研发了全自动核酸提取仪,每日最多处理采集1.5万多管,以科技硬实力为抗击疫情贡献力量。
在张江复旦国际创新中心,“一计划两中心”运行不辍。“实验不能中断!”推进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尖端技术难题……许多“80后”“90后”教师争分夺秒,实验设备正常运转,数据正在源源不断产出。
抗疫的特殊环境让大学生们获得了特殊的成长经历。华东师范大学学生与导师共屏联动,在疫情下奋力拼搏拿下了“华为杯”第四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最高奖。每天12小时科研,每周实验室导师组交流10小时,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2018级博士生潘旭东疫情期间高质量地完成两个科研项目,投出两篇安全领域顶级会议论文。
在封控的校园,几万人的校区学生就餐、就医、物资供应等都是大难题。如何解决“急难愁盼”、打通“最后一公里”?为了让学生吃上热饭,许多高校教师开车为学生们当“外卖小哥”。最忙碌的时候,上海海事大学食堂的工作人员中多了校长的身影;为学生搬运物资、提供驻楼服务,华东理工大学的教授、博导身在其中。
“我们没有逆行,因为我们没有离开过。”为了稳就业,第三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东华大学学生就业服务中心的教师们逐个给用人单位打电话,持续开展6场线上双选会,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
无法记录的努力,正在时刻发生。他们用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对科研的爱、对祖国的爱绘就了这个春天上海高校校园最美的风景。
“疫”网情深,育人不断线
伴随着一声隔着屏幕的“老师好”,3月12日上海市中小学生全部居家开始了在线教学。此时,距离2022年春季学期开学还不到一个月。
疫情来得虽然迅猛,但与两年前相比,无论师生还是家长都少了些许焦虑。集合上海1000多名优秀教师和教研员打造的1万多节覆盖全学段全学科的“空中课堂”视频课资源让大家心里有了底。不断充实、更新、迭代的课程内容让上海在线教学具备了更强的个性化和专业性。上海市教委教研室面向全市各区开展在线教学优秀课例征集活动,这样有价值的“干货”受到教师们的普遍欢迎。很多区也都开展了“线上巡课”活动,联合教研保障在线教学质量。小学段调研数据显示,96.53%和87.4%的教师在线教学期间参与过校级和区级教研活动,且近九成教师对教研效果感到满意。
由上海市教委教研室、上海市电化教育馆、上海教育电视台联合打造的“名师面对面”栏目,聚焦小学五年级和初二、初三年级多门学科单元重难点,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免费在线互动交流答疑。在拍摄“名师面对面”时,很多参与拍摄的教师因为居住小区封控无法出门。上海市第十中学物理教师孙吉凤为了保证4月下旬课程能正常播出,3月26日就提前入住毗邻录制现场的宾馆,一住就是十几天。平凡的他们化身抗疫的先锋,全力保障着在线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
拥有近3000门素质教育公益课程的“上海市学生素质教育优质资源平台”疫情期间也持续在线,涵盖科创、艺术、体育、综合等四大学习领域,为学生带来“五育并举”的丰富居家学习资源,在线公益课程的页面访问量目前已超过百万人次。
隔屏,不隔爱。教师们共同守护着春光里每一张书桌,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不忘记每一名学生。
3月12日上午8:50,北京东路小学四(5)班教室内,国歌响起。5个申请到校的孩子面向大屏,和云端的全校同学一起举行升旗仪式。根据市教委安排,居家照护有困难的中小学生可申请到校,由学校安排教师组织在线上上网课并提供看护服务等。尽管只有5人提出需求,但学校仍组建了一支由行政人员、学科教师、保洁阿姨和保安人员组成的20余人教职员工队伍,确保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井然有序。
疫情期间,“逆行者”的孩子,成为教师们最大的牵挂。延安初级中学六(14)班学生黄彦希的爸爸是一名警察,妈妈在社区居委会工作,一直在一线值守,家里只剩小黄一个人。班主任李素珍便申请了一个在线“爱心会议”,晚饭后陪小黄聊天,在线陪伴他写作业,还联系了他的好朋友与他沟通聊天。获得有力支撑的小黄说:“我要照顾好自己,早日迎来战胜疫情的一天,和同学们重聚校园。”
孩子进了方舱怎么办?教师说:“请放心!有我们!”4月3日上午10点,位育中学教师杜忠辉正在线上做家访,突然接到高三学生小陆确诊被送去方舱的消息。从那天起,杜忠辉每天定时守护从不“打烊”。白天线上教学,鼓励小陆积极互动;晚上“一对一”作业辅导,加油打气从不停。进入方舱的第三天,刚巧是小陆的生日。得知小陆的理想志愿是医学专业,杜忠辉又酝酿了一份特殊的惊喜。4月8日晚,“我们都是追梦人”主题班会课上,来自复旦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和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的两名优秀学长现身,和学弟学妹分享他们的成长历程,全班学生深受激励。
是的,哪怕特殊时期、即便身处方舱,教师们育人的课堂也依然闪光。上海大学附属嘉定留云中学教师陈肖前入住方舱后依旧心系课堂,她就地取材以方舱内的生活为素材,结合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知识点,拍摄并制作小视频供在线学习时学生讨论。每天傍晚,她还与学生视频连线交流。“希望通过我的小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国家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感受抗疫战士们的敬业精神!”陈肖前说。
这一刻,他们也在学生心中种下了一个崭新的春天!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火红的5月已到来,光荣之城上海终将驱散阴霾、迎来曙光。上海教育人也正用爱和勇气,坚定着追求必胜的信心,大爱无声、同心守“沪”,大上海保卫战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中国教育报记者 仲立新 计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