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飘扬、国歌奏响的瞬间,我热泪盈眶。站在历史的照片前,追忆党的百年峥嵘岁月,我切身感受到奋斗的力量。”9月16日,2400余名中国人民大学2022级军训参训学生在星光闪耀下前往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并参观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商学院本科生赵熙萌在活动后感慨道。
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党的关怀下发展壮大,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鲜明的红色基因。希望中国人民大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人大师生的自觉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以思政铸魂、学科筑基、大师引领,打造“独树一帜”的高质量育人体系,全力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复兴栋梁、强国先锋”。
思政铸魂:用红色基因树栋梁育先锋
7月11日至14日,中国人民大学“重走校史路”专项社会实践团来到延安,参访延安革命旧址、鲁迅艺术学院旧址等地,到梁家河村参观学习。
“在窑洞里、在清凉山上,我看到了胸怀坦荡、忠诚正直的人大人,为民族和人民解放而作出的奋斗与牺牲。透过历史,看到了属于人大人独有的精神底色。”实践团成员、劳动人事学院2022级硕士生杨欣悦说。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观摩了思政课智慧教室现场教学,并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把思政课的道理讲准、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积极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科学构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教学课程群。同时,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育人实效,全面推进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与生动实践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2015年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成立至今,依托思政课课程资源平台,汇聚了300多万条文献资源、4万余册电子图书、1.3万多个微视频等优质教学资源,举办名师大家讲党史、周末理论大讲堂等各类讲坛,坚持共建共享,将“金课”输送到全国大中小学。
打造实践育人品牌。每年寒暑假,人大学子从北京出发,分赴四面八方,走向田野、走进街巷,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千人百村”“读懂中国”等一系列品牌社会实践活动,把人大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写在脚下的热土上。
“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光荣的历史和传统,激励着一批批人大人继承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引领人大人坚定理想信念,勇担时代使命。”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说。
学科筑基:培育引领科技革命的一流人才
“不同方向的思维碰撞,对科学研究非常重要。学院和实验室常鼓励我们,要做‘有温度的人工智能’研究。”在科研的同时,信息学院2019级直博生王涵之每学期都会去旁听其他学院的课程,“丰富多元的信息、充分的学术自由,对我们做交叉学科研究是非常有益的”。
面对当前新发展趋势,中国人民大学确立了“引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卓越的基础学科、顶尖的社科学科、创新的交叉学科”的学科布局。
一流的学科培育一流的人才。人大是最早开展跨学科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至今已有5个双学士学位项目、17个跨学科实验班、18个荣誉辅修项目、10个文理交叉型博士生项目。近年来,该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块链与数字经济、科技革命与未来法治等多个交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把学科优势转换为育人力量。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党的十八大以来,人大以新文科建设为引领,实施“一流本科”战略,通过形塑立德树人新格局、教师教学新形态、学生学习新环境、创新治理新体系,推动本科育人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培育能够适应、推动乃至引领科技革命的一流人才。
实施“一流本科”战略。近年来,人大入选省部级以上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72个,打造本科金课219门。探索基于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新文科的人才培养,建设39个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18个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深入推进文文、文理、文工学科交叉,打通培养体系,培养交叉融合的创新型人才。
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人大实施一流学科推进行动,每年选拔100名研究生进入未来领军人才计划;实施基础学科支持行动,推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模式;设立一批交叉学科中心,推动8所学院开展文理交叉博士项目;实施课程教材培优行动、导师能力提升行动等10项提质行动。
大师引领: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高铭暄的许多弟子有两个深刻记忆:一个是在诚惶诚恐地递交论文时,老师都是先端上一杯清香绿茶,再谈论文;一个是在不经意的闲谈中提到生日,而当你生日来临之时,手机短信里会出现一句:“某某生日快乐!”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这是“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高铭暄常对学生说的话,“学术归学术,有不同意见是好事,真理越辩越明”。
正是高铭暄的热忱与关怀、包容与宽厚,引领鼓舞着学生们秉承师志,献身学术、献身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注重示范引领,培树先进典型,学校广泛宣扬吴玉章、成仿吾等红色教育家和卫兴华、高铭暄等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中国人民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斌介绍,近年来,学校不断完善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健全激励示范机制,选优建强育人队伍,促进广大教师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
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学校成立党委教师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师德建设与监督委员会;举办“吴玉章师德师风大讲堂”、开展师德先进集体和师德标兵评选……严管厚爱,教育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完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联系教师制度,实施“吴玉章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计划”“教师公派出国研修支持计划”“海归教师挂职锻炼计划”和开展“读懂中国”“红色之路”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等,推动实现国际性与本土性、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研究方法与现实案例紧密有机结合,全力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
优化体制机制,夯实人才发展保障。学校纵向聚焦战略科学家、战略领军人才、战略青年人才3个层次,横向覆盖学界、业界各类人才,引才与引智相结合,打造“讲席教授”体系,推进“杰出学者”与“师资博士后”双轨聘任,打通“师资博士后—青年学者—特聘教授—讲席教授—资深教授”为主线的职业发展通道,构建特色鲜明的人才育引项目体系。
“学校将用心用情体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寄望之深、教导之切、嘱托之重,为源源不断培养‘一大批先锋分子’‘复兴栋梁、强国先锋’贡献人大经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说。
作者: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